張欣宇|三隧分時段收費實施兩個月,成效如何?
三隧「分時段收費」方案於上年年底實施,兩個多月來,相信不少駕駛者也感受到過海時車流量比之前的確有所改變。在剛剛過去的週三,筆者通過立法會質詢取得三隧分時段收費後的詳細數據,經過對原始數據的整合分析,和大家分享一些發現。
來稿作者: 張欣宇
政府過去較常比較單條隧道自身在不同收費模式下的變化,筆者和團隊本次則關注若視三隧為一個整體,不同隧道之間佔比之變化。這種類似「市場份額」(Market Share)的角度更容易讓我們發現駕駛者選擇改變的一些規律。
數據簡析三隧分時段收費成效
結論1(圖一及二):從更有效分佈車流、發揮基建應有運力的角度來說,政策目標已經實現。
在分時段收費推出後,無論是繁忙還是非常繁忙時段,西隧均已成為全日車流量最高的過海隧道。
結論2(圖三):在繁忙時間,駕駛者更傾向「用錢買時間」,而在非繁忙時間出行的駕駛者,則更傾向選擇較便宜的隧道。
通過比較觀察到,無論在價格組合是舊有的75-20-25,或是上年年中的60-30-30,還是目前60-40-40階段,相比非繁忙時段,均有更多比例的駕駛者願意在繁忙時間選用西隧。但同時可以看的是,即使在633階段, 紅隧仍然是非繁忙時段最高用量的隧道,減少的一部分份額主要來自當時已經三隧劃一收費的的士車流。只有當實施分時段收費後,三隧非繁忙時段對所有私家車收費改為劃一30/20元,價格不再是影響隧道選擇的因素,西隧的車流量才超越紅隧。
結論3(圖四):目前的分時段收費模式,在調節車輛避開繁忙時間、錯峰出行方面,沒有太大效果。
數據可見,過海隧道繁忙時間的車流量始終佔全日總車流量的36-37%左右,出現的分流效果主要出現在三條隧道之間,卻沒有達到政策曾經預想的引導部分車輛在非繁忙時間出行的目標。
建議:縮短「繁忙時間」定義
時間分流效果差,除了說明上下班時間過海的需求整體上頗為剛性(Rigid)以外,也存在一個可能性:便是我們設定的「繁忙時段」太長。
目前政府設定的早上繁忙時間是07:30-10:15,晚上繁忙時間則是16:30-19:00,在這些時間隧道收費均會較為高昂。但即使對於上下班時間有一定彈性的上班一族來說,絕大多數人也很難在10:15以後才到達辦公室;或在16:30前便離開。因此,下一步政策優化,可以考慮將繁忙收費時段縮短,例如早上/晚上繁忙時間縮短為08:00-09:30以及18:00-19:00,如此則有機會更有效降低最繁忙時間的過海車流強度,不僅實現隧道間的分流,也達到出行時間錯峰分流。
作者張欣宇是立法會(新界北)議員、工程師、香港新方向成員。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