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海明察|港鐵如何平衡財務壓力與社會責任

撰文:梁海明
出版:更新:

梁海明專欄|寰海明察

作為香港的重要公共服務機構,港鐵在推動城市發展和維持經濟活力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當前香港特區政府面臨財政赤字的情況下,港鐵需考慮承擔更多社會責任,更積極為特區政府提供財政支持。同時,港鐵也應考慮在自身發展中尋求突破,擺脫單一的「地鐵+地產」模式,探索多元化發展路徑,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尤其是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港鐵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其大股東是香港特區政府,每年將70%的利潤向特區政府及各投資者派息。這不僅是企業履行基本責任的體現,也符合公共經濟學(Public Economics)中「利益共享」原則。港鐵通過利潤分配,將其經營成果惠及政府、社會和投資者,成為公共資源與市場經濟結合的典範。

根據港鐵的財務數據,2023年港鐵總收入達到569.82億港元,2024年上半年收入也高達292.71億港元。這些數據反映了港鐵強勁的盈利能力和持續增長的運營規模。如此豐厚的收入使港鐵能夠每年向特區政府派發60億港元的股息。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特區政府對港鐵的投資收益,可以視為「公共資本回報率」(Rate of Return on Public Capital)的體現。特區政府通過投資港鐵這一公共壟斷企業,不僅能以股息形式獲得財政支持,還能進一步將這筆資金用於社會公共服務領域,例如教育、醫療和基礎設施建設。在特區政府近年持續出現財政赤字的背景下,這種資金回流機制尤為重要,有助於緩解特區政府的財務壓力,促進社會福利增長。因此,港鐵向特區政府派息不僅是企業責任,也是資源優化配置的體現。

然而,港鐵的可持續發展不僅依賴於穩定的盈利能力和分紅政策,更需在財務管理和資本利用上保持高度前瞻性。在確保70%利潤派息回饋股東、支持特區政府公共財政的同時,港鐵更應該在資本利用上保持靈活性,將30%的自用資金視為實現長期戰略目標的關鍵資源。通過嚴謹的財務規劃和精準的資金投放,港鐵可支持高回報率的新業務,將其轉化為推動創新、擴展業務和提升競爭力的資本來源。通過優化資金配置和高效管理,港鐵可以在確保穩定股東回報的基礎上,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香港的經濟繁榮提供更堅實的支撐。

港鐵收入穩定 與政府密切合作

此外,從表面上看,港鐵未來新線路建設成本高達「二千多億港元」,而港鐵公司總估值為「一千七百億港元」,似乎將導致「需要非常大的借債」的結論,但從經濟學和財務管理角度來看,公司估值與項目成本性質不同,不能直接比較。港鐵的借債能力取決於現金流、盈利能力和債務水平,而非市值。作為一家擁有穩定收入來源的上市公司,港鐵具備較強的融資能力,可通過多元化渠道籌集資金,包括長期債務融資、政府支持、合作開發等方式,分散風險並支持新線路建設。

港鐵獨特發展模式為其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和資本回收渠道,這使其在承擔龐大基建成本時具備一定的優勢。同時,港鐵每年穩定的票務收入、廣告收入及物業租金收入,也為其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支持,進一步增強了其借債能力。而且,港鐵與香港特區政府之間的密切合作關係也是其融資能力的重要保障。作為港鐵的主要股東,特區政府在支持大型基建項目時,往往會通過政策傾斜、土地批出優惠或直接資助等方式協助港鐵完成資金籌集,特區政府的支持有助於港鐵降低資金壓力,確保建設項目的順利推進。

融資借債是港鐵長期發展的重要工具

從財務管理角度來看,融資借債是企業利用資本槓桿實現擴張的重要手段。港鐵作為公共服務機構,其新線路建設屬於長期基礎設施投資,具有顯著的公共效益和長期回報。這類項目雖然前期投入巨大,但隨著客運量的增加和沿線物業價值的提升,將在未來產生穩定的現金流回報。只要港鐵通過合理的財務管理,確保還款安排清晰、現金流穩定,並有效控制債務水平,融資借債不僅是可行的,更是推動企業長期發展的重要工具。

港鐵在融資過程中應重視風險分散,避免過度依賴單一融資渠道。例如,通過發行長期債券、引入合作夥伴進行項目開發或尋求國際資本市場支持等方式,港鐵可以進一步優化資本結構,降低財務風險。同時,港鐵需持續提升內部財務管理能力,確保資金高效使用,並嚴控建設成本,避免項目超支對現金流造成壓力。

現時屯馬線以屯門站為終點,屯門南延線建成後,可直達屯門碼頭。(資料圖片)

擺脫單一依賴地產 探索多元業務

港鐵過去通過TOD模式(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實現了高度盈利,截至2023年已擁有48個建成物業和10個在建物業。然而,過於依賴地產開發的盈利模式存在顯著的經濟風險,尤其是在地產市場波動的情況下。基於多元化投資的角度,港鐵應積極考慮擺脫單一的地產開發模式,探索更多元化的業務方向,以降低經營風險並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其一,港鐵作為香港壟斷性的公共服務企業,擁有獨特的資源和市場優勢。港鐵應考慮如何充分利用這些優勢,發展非票務收入來源,例如廣告、零售、站點商業服務等。通過將車站和鐵路沿線打造成為「商業生態系統」,港鐵可以最大化壟斷資產的經濟效益。

其二,港鐵的高效管理和運營經驗在國際上享有良好聲譽,港鐵應考慮將其管理技術和運營模式輸出至其他國家和地區,參與海外鐵路項目,尤其是「一帶一路」交通基建項目。例如,通過提供諮詢服務或與其他國家的鐵路運營商合作,港鐵可以拓展業務領域,實現經濟效益的多元化。

其三,結合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港鐵可以嘗試布局綠色能源和智慧交通領域。例如,發展電動車充電網絡、綠色建築項目或智能交通系統。這不僅符合環境經濟學中的「外部性內部化」(Internalization of Externalities,指通過政策或機制,讓經濟活動的外部影響如污染或公共利益等,由行為者承擔或受益。這樣可以促使行為者考慮社會影響,優化資源配置)原則,還能為城市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港鐵在探索新業務領域時,應充分考慮戰略投資的時間周期和整體成本效益。實施新發展戰略通常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見到回報,這意味著短期內可能會增加資本支出並對現金流造成一定壓力。然而,這類戰略性投資通常以應對長期發展機遇和挑戰為目標,旨在提升核心競爭力、開拓新市場或優化現有業務模式,從而為企業帶來持續的增長動力。在此過程中,港鐵需要在短期財務健康與長期增長之間找到平衡,這不僅是港鐵,也是許多企業在擴展業務時面臨的共同挑戰。關鍵在於通過科學的規劃和評估,確保投資能夠帶來合理的回報,並通過穩健的財務管理為企業提供足夠的靈活性,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市場變化或不確定性。

日本德國公共交通促進社會發展

通過多元化發展策略,相信港鐵不僅能降低對地產收入的過度依賴,還能在創新業務模式中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港鐵作為香港的重要公共服務機構,還應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探索如何在支持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助力政府緩解財政壓力、促進社會整體發展。放眼全球,許多類似港鐵的公共機構在支持政府財政和推動社會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些案例為港鐵提供了有益的參考,說明公共機構如何通過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為政府和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例如,港人熟悉的JR東日本(東日本旅客鐵道公司),雖然是類似港鐵的鐵路運營商,但其盈利模式更加注重鐵路相關業務的多樣化。JR東日本通過開發車站內商業設施(如購物中心、餐廳)以及高鐵沿線的零售業務,形成了「交通+商業」的模式,為日本政府提供了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此外,作為公共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JR東日本在災後恢復和地區經濟振興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該公司投入了大量資源重建受災地區的鐵路網絡,幫助區域經濟恢復。

又例如,德國的柏林公共交通公司(BVG),其主要收入來源是票價和政府補貼。與港鐵不同的是,BVG並不以盈利為主要目標,而是以服務公共利益為核心。為了支持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BVG定期向政府報告運營狀況,並在改善交通網絡、減少污染、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面承擔重要責任。

通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公共交通機構在許多國家均承擔著支持政府財政、促進社會發展的重任。當社會整體面臨困難時,具有壟斷優勢或盈利能力較強的企業應承擔更多責任,向公共領域提供更多支持。

港鐵應多方面開發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核心戰略區域,港鐵在其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交通基礎設施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港鐵應考慮在北部都會區的規劃和建設中扮演更重要角色,通過優化交通網絡佈局,促進區域內資源的有效流動和經濟活動的聚集。

具體而言,港鐵可考慮通過以下方式助力北部都會區發展。一是港鐵應進一步優先佈局北部都會區內的鐵路項目,提升區域內的交通便捷性,吸引人口、商業企業和投資的流入。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區域經濟活力,還能通過鐵路客運收入實現經濟回報。二是港鐵可考慮在北部都會區內試點智慧交通系統,例如車站智能排隊、動態票價系統等。這種創新不僅能提升乘客體驗,還能優化資源配置,降低運營成本。三是港鐵可考慮在北部都會區嘗試更多社會服務模式,例如與政府合作推出社區交通服務、公共住房配套等,為區域居民提供更多便利,提升其社會形象。

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不僅是香港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為港鐵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作為公共交通機構,港鐵應考慮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與特區政府協同合作,共同推動區域發展。

北環綫從位於未來古洞北新發展區的古洞站出發,途經新田、牛潭尾及凹頭三個中途站,最後到達錦上路站。圖為模擬東鐵綫古洞站採光設計。(模擬圖片)

關於廣受外界關注的港鐵當前現金流挑戰,港鐵作為一家集公共交通與地產開發於一體的企業,在業務擴張和資本性支出增加的階段,確實需要高度重視現金流管理。這種挑戰是上市公司發展過程中的常見現象,尤其是港鐵這樣承擔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重任的企業。從經濟學和財務管理的角度來看,現金流對於港鐵而言不僅是維持日常運營的核心保障,更是支持大規模項目建設、確保長期增長的重要基礎。

港鐵的業務模式具有較強的資本密集型特點,新線路的建設和擴張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資,而這些投資在短期內或許難以帶來直接現金流回報。但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這類基礎設施投資屬於典型的「長期回報型」項目,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需要時間來顯現。這種情況下,現金流不足的短期壓力可以通過科學的財務管理和多元化融資策略來有效解決。憑藉其穩定的票務收入、商業物業租金收入,以及政府支持的獨特業務模式,港鐵在融資方面具備一定優勢。

儘管通過發債可能在短期內增加財務負擔,但從港鐵的特殊業務模式來看,這種發債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港鐵的「地鐵+地產」模式意味著其發債不僅用於線路建設,還能通過未來的物業銷售和租賃收入實現成本回收,甚至帶來額外收益。從財務學角度,只要借債成本低於項目的長期收益率,這種資金槓桿策略就是合理且高效的。例如,根據「淨現值法」(NPV)原則,只要新線路和相關物業開發的預期收益能夠覆蓋資金成本並帶來正向現金流,就可以視為成功的投資決策。

因此,港鐵在面臨現金流挑戰時,應結合自身獨特優勢,聚焦於動態現金流管理,通過提升運營效率、優化資本結構、加快物業回報和多元化融資來緩解短期壓力。對於港鐵而言,發債並非發展的阻礙,而是推動其承擔公共責任和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

綜上所述,從經濟學和國際經驗來看,港鐵作為香港重要的公共事業企業,應考慮在當前特區政府財政困難的情況下,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繼續通過向特區政府派息支持公共財政。同時,港鐵要擺脫單一的「地鐵+地產」模式,探索多元化發展路徑,以降低經營風險並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此外,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港鐵應更積極助力北部都會區的建設,通過優化交通布局和參與區域發展,為香港的未來繁榮貢獻更大力量。唯有不斷創新、優化資源配置,港鐵才能真正實現「當自強」,為本港市民和社會創造更多價值,同時鞏固其作為香港經濟支柱的地位。

作者梁海明是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