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記捧得太快 跌得更快

撰文:張秀賢
出版:更新:
《毛記電視》最強的地方,本身就不在原創…《六點半左右新聞報道》、《星期三港案》這些模擬大台的新聞類節目,形式相似但內容卻有所分別,反而獲得不少迴響。同樣地,《勁曲金曲》也是以改歌形式諷刺時弊,可見二次創作才是為毛記帶來最大的點擊量…毛記電視台慶風評不佳,未必在於他們的實力不足,而是錯誤的期望導致的結果…太有野心,將很多以為很好、過癮的內容壓縮在兩小時的節目裡面,最終多個失誤、錯誤令整個大騷效果不符預期,出事。
張秀賢
《毛記電視》台慶風評不佳,未必在於他們的實力不足,而是錯誤的期望導致的結果。(黃國立攝)

昨天網上不少焦點,落入《毛記電視》的台慶典禮。不少人在事前將對分獎典禮的期望,放到台慶典禮之中。再加上事前的大肆宣傳,以及Viu TV的現場直播,均令人不得不注視這場「典禮」。然而,觀乎網上又好、個人觀感都好,似乎負評遠多於正評。不在現場,不知現場反應如何,但網上的觀感已成定局,不少人覺得《100毛》、《毛記電視》後勁不繼、令人失望。

《毛記》最強從來在二次創作 但台慶要永不同

其實在事前,即使是分獎典禮,大家都很清楚《毛記電視》本身很多是靠二次創作的內容起家。雖然造就了不同的藝人(星),但他們的名字、風格,也是建基於大台的主播、記者、人物之上。《毛記電視》最強的地方,本身就不在原創。他們的開台劇《犬時代》的名字由來,雖是一年前在大台熱烈重播的《大時代》,但故事內容差不多都是新的內容。不過,這劇在網上卻得不到太多迴響,淡淡地未有再更新。反而,《六點半左右新聞報道》、《星期三港案》這些模擬大台的新聞類節目,形式相似但內容卻有所分別,反而獲得不少迴響。同樣地,《勁曲金曲》也是以改歌形式諷刺時弊,可見二次創作才是為毛記帶來最大的點擊量。

分獎典禮本身也是諷刺大台的歌曲頒獎典禮。題材所限,改歌、歌手必然是分獎典禮的主菜,毫無懸念。大家抱住看電台、電視台的歌曲頒獎典禮的心態去看分獎典禮,當然有高於期待的結果,毛記因而取得口碑。

台慶雖然都是諷刺大台的大騷,但填充兩個小時的節目不能只靠二次創作,單靠二創歌曲也滿足不了入場觀眾的期望,這才是最考功夫、實力的關口。

《六點半左右新聞報道》、《星期三港案》這些模擬大台的新聞類節目,形式相似但內容卻有所分別,反而獲得不少迴響。(網上圖片)

台慶風評不佳 源於錯誤期望

在台慶當中,一開頭的大媽舞、中間旗下藝人的獨腳戲,未必符合大家口味,但顯然毛記製作人員也盡了力炮製他們的原創節目。可是事前泡沫太大,稍有差池,有些環節的cue位、度稿做不好,就已經令整個大騷變得相對冗長、沉悶,唔好睇。

《毛記電視》台慶風評不佳,未必在於他們的實力不足,而是錯誤的期望導致的結果。事前,外間以分獎典禮的成功經驗,看待今次台慶,落差太大,變相捧殺了《毛記電視》。整個大騷,編排未必是很大的死因。最大的死因,應在於太有野心,將很多以為很好、過癮的內容壓縮在兩小時的節目裡面,最終多個失誤、錯誤令整個大騷效果不符預期,出事。

《歡樂今宵》曾於1997年至2002年之間多次「重出」,最終也敵不過收視低的現實,經典節目最終成為永恆的經典;亞視製作《香港亂噏》因收視心雄,由每周一集改為每周五集,收視反而跌至新低,最終腰斬收場。(網上圖片)

《歡樂今宵》《香港亂噏》「做爛市」 爛尾收場

節目、橋段遭「捧殺」已不是罕見之事。

十數年前,大台《歡樂今宵》曾於1997年至2002年之間多次「重出」,最終也敵不過收視低的現實,愈捧,收視愈差,經典節目最終成為永恆的經典。

數年前,旺旺蔡家入股亞視,就曾經移植台灣中天的《全民最大黨》至香港,在亞視製作《香港亂噏》。《香港亂噏》在最初每周一集時,曾創出6點的佳績,但後來製作管理層心雄,將每周一集變成每周五集,收視反而跌至2點的新低,最終變回一周一集也無法提振收視,腰斬收場。自信太高,心太雄,很容易將好橋段「做爛市」,「捧殺」最終爛尾收場。

近期《毛記電視》所製作的網上廣告廣獲好評,反映毛記諸君的創意有他們的市場價值,實力無容置疑。可是,四個月兩個大騷確實有點令人吃不消,也令人感到後勁不繼。文化創意產業(事業)本身,成敗不在一年半載,而是放眼更長遠的歲月。有些人會覺得《毛記電視》玩爛了很多本土符號,但我覺得,可能《毛記電視》在將來可以創造更多的本土符號呢。

人生如壽司,嚟緊乜,點會知。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