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公路翻九巴.來稿】傳統措施若有效,何以意外愈來愈多?
文:鄒旻芳
大埔公路近松仔園發生19死66傷嚴重道路交通事故。因應近日運輸署、警察、路政署提供的資料,簡評如下:
運輸署及警察兩者目前似乎視事故為單一事件,跟進方向可能是在事發地點改善路牌、安裝偵速攝影機等。這令人疑惑:運房局及運輸署有否必要被動等候九巴於3月9日或之前提交大埔公路事故報告,甚至在約五個月後的由法官主持的專責調查小組報告出爐後,才參照其建議,以未來數年時間安排有系統而廣泛的跟進工作。屆時「過了海已是神仙」,「丟淡了就可以忘記」,令人擔憂政界普遍不會再有2月10至14日的熱度關注議題,繼而決心做出成果。
香港社會部分賢達難免在「想先看其他人用得怎樣」、「你免費借給我們用,我們會考慮」、「請司機已經好難,他們絕不希望駕駛行為被完整紀錄」的蹉砣中,對每年約 16,099 宗交通意外沉默無聲。一河一岸之隔,過去5個月,台北客運及深圳公交方面已完成試用大數據分析相關科技,成效卓著;當地繼而正式採用,並將逐步擴大安裝範圍。弔詭的是,有關應用方案,其實是由港人及澳門人於香港科學園開發及整合。
今次出事路段由赤泥坪至黃宜坳,全長4公里,於2017年曾發生29宗交通意外,14宗有人受傷,但警方並無將之列作交通黑點,亦無固定快相機。「交通黑點」本身更屬於事後補救措施,設立的前提是「需要」該處已發生甚多事故、甚至已造成嚴重人命傷亡。現行香港卻已有科技透過大數據分析,協助找出整座城市中的潛在交通黑點,防患未然。個別政府部門是否應及早接納意見,起碼展開試用,並基於其試用結果,作出科學的判斷?
頭盔:在香港,公務員體系及公共事業機構中,有思維開闊、直面挑戰,進取地爭取促成相關試用和研究的人員。在其位,謀其事,筆者對他們心存寄望,但擔心他們一直都是少數。
當然,我們不能不合理地期望運輸署、路政署等「千帆並舉」,立刻檢查全港長達 2,101 公里的道路設計標示,是否百分百妥當,還可能要每三數年因應地貌景觀改變而進行全港覆檢。但若考慮到預視式的大規模巡查涉及難以估量的人手壓力,這方面,香港相關科技已在 2017 年累積 3,300,000 公里大數據,足以沿赤道環繞地球 80 多次。這些方案具有實時統計、自動擷取危險駕駛影片及大數據分析等功能。只要善用方案讀取和整合的大數據,就可快速檢視整座城市規模的相關問題,解決其原來之不可行性。
運輸署又在事故發生後提到,將會繼續與警務處合作,為專營巴士車長舉辦「道路安全研討會」,邀請警方向車長介紹安全駕駛要訣、分析各區主要意外黑點以及巴士意外的成因,以加強車長的道路安全意識和促進良好的駕駛行為。原則上,在推動創新科技應用同時,我們應尊重一切行之有效的傳統辦法。然而,2007至2016十年之間,按機動車輛類別劃分的涉及意外機動車輛數字,卻錄得明顯上升。由此推之,當傳統的「培訓」和「溫馨提醒」欠缺全面而客觀的統計展示輔助,就已經每況愈下,難言實績。
新加坡巴士SBS則設下爽快目標,以2018年年底為目標,將高級輔助駕駛系統(ADAS)安裝至全國約3,000輛公共巴士上。
參考資料:政府當局就2018年2月10日大埔巴士意外提供的文件(https://www.legco.gov.hk/yr17-18/chinese/panels/tp/papers/tp20180215cb4-617-1-c.pdf)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