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牌殺人事件.影評】史上第一個奪得奧斯卡的廣告?
在一條鮮為人知的公路上,樹立三個廣告牌,shocking pink,沒有logo和產品大特寫,就寫了三行字,每塊廣告版點到即止,層層遞進,女孩被先姦後殺兼燒屍,關於她的廣告牌最後卻給父親一把火燒了。哇,拍案叫絕,喺金球獎贏晒,很大機會,她會是史上第一個贏得奧斯卡的廣告。
《廣告牌殺人事件》故事故弄玄虛,米德烈太太的女兒遭先姦後殺,因警察久久不能破案而老羞成怒,結果找來三塊廣告牌並下了一年廣告費的單,大力評擊被鎮上居民公認為好好先生而身患絕症的威路比警長。一個死了女兒卻不好相處的母親;一個做唔好份工卻身患絕症的好好先生,作為旁觀者,應該同情哪一個?電影刻意把社會的黑白混和成灰,讓觀眾永遠無法完全站在任何一方,有癢搔不了的不安感遍布全場,到底幫理不幫親,還是幫親不幫理?
【編按:以下內容或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一套電影,諸多搞作而好看是心機,平淡得嚟卻好睇則是功力。故事看似「有啲嘢」,中名譯名更令人誤以為是偵探電影,然而一看便發現是平淡得像聽鄰居講是非,不過是一個師奶fxck the police,那個police趕住退休,就係咁,但間中卻平地一聲雷的讓你久久不能忘懷。
如此搔癢的感覺近年只能在《情繫海邊之城》找到,電影難以歸類,正如導演所說,米德烈太太這種粗劣,為求陳述己見而不擇手段,但內心總仍有一絲柔情的女性角色,在過去亦並無參考對象可言。這難怪電影看似「無乜嘢」,卻深得評審寵愛,就像一架AE86,普通人經過覺得「無乜嘢」,車手見到哇哇聲,車房佬遇上更欲罷不能。
三塊廣告牌給現今的廣告營業者當頭棒喝,潮流講數碼媒體,什麼廣告也講計算,講花巧設計和驚死你白痴的畫出腸推銷,就是欠了靈魂。其實感覺對了,言簡意精,三塊爛牌已經湊效,原來廣告不是求呃like,而是求「賣得出件貨」(電影中的目的則是令警長認真查案),而你竟然今日至知?
「死已經很可怕,妳還要說是被強姦着死去。」米德烈太太兒子的控訴,盡顯文字的孔武有力,和戶外廣告所帶來Facebook沒有的視覺張力。傳統戶外廣告即將復興,就是靠這電影。
法律不外乎人情,米德烈太太卻「不近人情」地要求威路比警長賣人情為她努力查案,副手不甘上司受辱,又「不近人情」地強推中止待續,到頭來因為一個「人情」,搞到小鎮七國咁亂,原來殺人的不是廣告牌,而是那個「人情」。順得哥情時就叫人情,失嫂意時就講法律,所謂的人情各有各演繹,情理就像一把雙面刃,隨時殺人於無形,既然如此,法律還能否存在人情?
一件殺人事件,亦使民粹主義表露無遺於人前,小鎮居民的「食花生」心態比強姦犯更可怕,先是同情米德烈太太,繼而同情威路比警長,再反過來仇恨一個失去女兒的受害者。不論小至酒吧毆鬥、種族歧視、火燒廣告牌,還是大至掉人落街,居民通通也是以「食花生」心態去冷待身邊的不公,或是三姑六婆上身,為罪惡妄下定論,總之就不會出手相助。潮流興網絡公審,網民不正正就是這些小鎮居民?為何米德烈太太公審警長就情以何堪,由你去公審太太則合情合理?
傳媒收視行頭,只以居民興趣為重而莫視事實的真相,未審先判,把一切新聞娛樂化,有人敢當米德烈太太,高舉中指的力數傳媒不是?唯一的壞人,就是那些花生友和傳媒。
看畢你不難發現,在無數的悲劇裏,你卻找不到一個壞人,每一角色也不是非黑即白,而他們的所作所為,終歸你也會覺得合情合理,再混和強勁的黑色幽默,你只能完場時說一句“What's going on?”
對了,世界就是這樣的荒謬,你又宜家先知?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