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親密來電】戰後巴爾幹 生活如常只係自欺欺人
歷史嘅傷痛,冇咁易癒合,唔好扮冇事發生。戰犯一日逍遙法外,講咩生活如常只係自欺欺人。
寫影評非我強項,寫香港國際電影節嘅戲,更加係吃力不討好。因為好多戲唔會上正場,亦唔會好多人睇過。但還是決定寫《親密來電》(On The Other Side)。原因兩個:
1. 套戲好好睇。呢套戲 IMDB 評分極高,今屆電影節冇幾多套高過佢。而我事前係唔知嘅,只因為係巴爾幹半島嘅戲就睇。有幸睇過嘅朋友都讚不絕口。
2. 人生如戲。就在我睇呢套戲當日,前南斯拉夫戰犯,塞族領袖卡拉季奇(Radovan Karadzic)被國際刑事法庭判刑,坐 40 年。卡拉季奇都 70 歲,未必出得返嚟。卡氏並非普通戰犯,在海牙(The Hague)法庭,佢係同米洛舍維奇(Slobodan Milošević)以及姆拉迪奇(Ratko Mladić)齊名嘅 3 大塞族戰犯。姆拉迪奇仲未判,米洛舍維奇 2006 年就未判已病死。
南斯拉夫歷史懶人包(唔包全無爭議,專家讀者唔使睇):
巴爾幹半島向來都係「歐洲軍火庫」,不同信仰民族撈埋一齊。二次大戰後,南斯拉夫在強人鐵托(Josip Broz Tito)共產領導下,淡化信仰同民族身分,「人人都係南斯拉夫人」。原本好地地,或者至少心不和口都和。
鐵托1980年離世後再冇強人,之後撞正「蘇東波」(東歐民主化),歐洲共產政權相繼倒台。民族主義興起,米洛舍維奇就係嗰期得勢。塞族人多資源多,其他兄弟唔服,人人講身分認同,有信回教有信東正教有信天主教,個個「命運自主」,最後當然打仗。
(以下含嚴重劇透,因為唔劇透講唔到落去)
一通電話 打亂大媽和平世界
往後嘅南斯拉夫內戰歷史,大家睇唔少,套戲就已經係打完晒仗後嘅克羅地亞。太平盛世,普通過唔普通嘅日子,大媽女主角忽然收到電話,熟悉的陌生人,觀眾好快知道係佢不在身邊嘅老公。劇情一路發展,阿媽同仔女講起老豆打嚟,仔女如臨大敵。阿仔極憤怒,阿女好驚驚:人哋仲要嫁人,仲要搵政府工。到底老豆係乜水,做過乜?
大家唔睇套戲都估到,老豆在塞爾維亞,係相當高級嘅軍官,當然做過唔少「好事」。唔怪得成家人要改名,原來單係老豆嘅姓氏已經無人不識。阿仔憎到佢死,阿女俾佢搞到搵唔到工,仲怕結婚俾人發現秘密。
同時間,咸豐年代嘅鄰居搵上門。我哋唔係玩報仇,唔想追究啦。你老公在海牙梗係乜都唔認乜都唔知啦,明嘅。我地唔係搞事,只係想知親人葬喺邊,你老公實知嘅。最多畀返錢你,幫幫忙。
阿媽唔係一於少理,有掙扎過,憎咗個男人咁多年,自己另一個仔都死於戰爭。但老公深深後悔,不求原諒無意辯解,甜言蜜語只想見老婆一面。老婆心大心細,最後唔理仔女反對,正想起行,打返畀老公——扭橋嚟了。老公在塞爾維亞不知幾爽。打電話者另有其人,甚至唔係在塞爾維亞,而係住大媽對面嗰位仁兄,應該在戰爭中冇咗個仔。
當發現隔離鄰舍同你深仇大恨
對,導演高明至極。大半套戲話你知,算啦,過咗去啦,放下啦。梁文道經常俾人抽水嗰句:「仇人也是鄰舍。」大家明明以前一齊踢波,做乜你打我我打你呢。唔好追究,戰犯都係人,都想同老婆團聚,都有個仔死左。受害人都唔追究,想搵返親人之嘛。
結局扭橋就話你知:你就想,仇恨邊有咁易化解。對,「仇人也是鄰舍」,但「鄰舍也是仇人」,住你屋企對面嗰個,其實同你深仇大恨,甚至得閒到在克羅地亞出張塞爾維亞電話卡,玩你一鑊勁,咪以為可以日日返工天倫之樂唔使負責。戲名《On The Other Side》直譯克羅地亞語,非常妙:既係另一國度塞爾維亞嘅人,又係「電話對面」嘅人,亦都係「住在對面」嘅人,仲係「對立面」對面嘅人。
導演係克羅地亞人,唔覺佢刻意醜化或攻擊塞爾維亞,亦唔係扮受害者,更唔係講報仇雪恨。我認為佢只係講歷史嘅傷痛,冇咁易癒合,唔好扮冇事發生。戰犯一日逍遙法外,講咩生活如常只係自欺欺人。可惜導演冇嚟香港,否則本人定必會問佢覺得卡拉季奇被判40年,會唔會令好多人「放下」。
情節細膩 反映巴爾幹社會的真實
除咗呢個「鄰舍也是仇人」大橋,套戲仲畀你睇到兩樣嘢。第一係巴爾幹人(唔好再細分了,拜託)嘅情感。呢套係一套好細緻、充滿感情嘅電影。
「老公」收到老婆電話,不忘話「我打返比你」,原因?長途電話費貴,打嗰個畀錢。「老公」只想通過電話見到老婆嘅相。老婆睇報紙留意到「老公」剃左鬍鬚,「老公」話「你鍾意我可以留返」。老婆心大心細想去塞爾維亞,試條隆重嘅黑色裙,左諗右諗。十幾年前嘅鄰居摸上門,你唔多肯定,都放心畀佢入黎。凡此種種,畀你睇到作為歐洲較窮嘅地區,巴爾幹國家嘅人情味仲係好濃。仲係好傳統嗰種人倫關係。
第二樣睇到嘅就係,和平後嘅巴爾幹社會點變。唔使再打仗,生活好似過得不錯。但裙帶資本主義盛行,之前嗰段講嘅「傳統價值」備受衝擊。阿仔成日同女同事出 trip 搞埋婚外情,阿女考公務員搞唔掂?唔緊要,搵熟人幫手講兩句就掂。就連鄰舍想知親人葬喺邊,都自動話畀錢。
我曾兩度去巴爾幹半島各國,夾埋都近兩個月。談不上好有認識,但感覺導演講嘅真得不能再真。專制政府倒台,打完仗,自己作主,入歐盟用歐元,外資嚟投資,遊客重臨。經濟理應好咗,但係咪人人開心?
世界很大 旅遊不妨諗諗巴爾幹
傳統「濃情化不開」被視為老套,大學生識得上 facebook,有 iPhone 用,知道外邊發生乜事,有得參加 Eurovision 歌唱比賽博出名。但冇關係根本搵唔到工——冇關係甚至大學都冇得讀。
信不信由你,不少人懷念鐵托年代,一樣都係窮但至少人人平等,阿公包你有書讀有屋住有工開——而反正民主選舉完都係嗰班人主政。
我唔期望有人睇完篇文去睇套戲,反正都俾我劇透咗,亦不奢望從此有人好關心巴爾幹歷史或新聞。但世界咁大,下次諗住去歐洲,不妨諗下去巴爾幹。安全亦方便,歷史同西歐一樣咁深厚,衣食住行都見到不同文化嘅影響,少好多遊客,使費亦平唔少。
【編按:劇照由香港國際電影節提供。】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