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突出研究發現之一:人工智能會否取代人類

撰文:李立峯
出版:更新:

每年年底,媒體都喜歡做大事回顧,美國研究機構Pew Research Center也不遑多讓,回顧了2017年17項最突出的調查研究發現,其中之一,關乎美國人如何看待機器和人工智能在不久將來取代人類工作的可能性。

調查在9月進行,訪問了4000多名美國人。在網絡上搜尋,香港傳媒對這個調查的相關報道看來很少。調查結果之一,是超過七成的受訪者,對「機械人或電腦可以擔當很多現時由人類負責的工作」這可能性感到憂慮。

不過,這不代表人們擔心自己的工作會被搶走,首先,大家對不同行業的人會否被機器取代的判斷有點不一樣。接近八成被訪者認為快餐業從業員「頗可能」或「很可能」被機器取代,一半受訪者認為軟件工程師及法律文員頗可能或很可能被機器取代,認為教師可能被取代的受訪者則只有36%,認為護士可以被取代的更只有24%。

有趣的是,被問到

自己的工作或職業有多大可能於自己有生之年被機械人或電腦取代

時,只有7%的受訪者回答說「很可能」,23%指「頗可能」,回答「不太可能」的有四成,回答「不可能」的有三成。亦即是說,認為自己的工作可能被取代的總計只有三成,比回答教師可能被取代的比例還要低。

心理學研究中有「樂觀偏見」這個概念,指人們在評價自己時會傾向樂觀一點,以上的研究結果看來也有點「樂觀偏見」的意味。事實上,如果將被訪者按職業分類,在從事教育工作的被訪者中,只有18%認為自己的職業或工作可能被機器取代,這遠低於以上提及的36%。

做成「樂觀偏見」的原因眾多,其中包括一些如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或自我表現(self-presentation)等心理動機。另外,樂觀偏見也可以源於對資訊的掌握和處理,很多人的工作都有較容易被機器取代的部份和較難被取代的部份,例如不少外國新聞機構已經系統地運用人工智能來撰寫較公式化的新聞稿,但複雜而有深度的新聞寫作以至採訪過程本身,卻不是目前的人工智能可以容易做到的。教師的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所謂教書只是照本宣科地傳授知識,那麼由機械人來做自然也無不可。但教學過程中所傳授的也有個人經驗、價值、想法,在傳授以外也有啟發和解惑,甚至身教的部分。這些都較難由機器取代。不過,我們在看別人的工作時,可能容易集中在別人的工作中較易被取代的部分,在看自己的工作時,則容易集中在較難被取代的部分。這也會做成一種「別人的工作很可能被取代,我的則不會」的想法。

每份工作都有較容易和較難被機器取代的部份。(視覺中國)

話說回來,大部分人都不覺得自己的工作會被取代,不等於機器取代部分人類工作不會帶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所以,上面提及,七成美國人對機器取代人類工作感到擔憂,也有近八成人認為機器取代人類工作會帶來更嚴重的貧富差距,只有四分一被訪者相信社會上會有新的和待遇更佳的工作出現。面對著這個情況,超過八成美國人贊成政府設立政策,限制機械人去擔當一些危險或不健康的工作,近六成贊成政府可設立一個「國家服務計劃」,付工資讓人們去做某些工作。

這些所謂政策當然有點奇想的味道,它們只是嘗試測試一下受訪者的一些傾向。但可以確定的是,科技發展讓人們經歷「去技術化」和「再技術化」的痛苦過程,是歷史上不停重覆出現的事。如何處理其中產生的問題,以及人類社會中的「工作」會如何演變,從來都不只是純粹科技發展的問題,也是社會制度和政策的問題。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