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心理】人人在說的True Calling,有幾多人找到?

撰文:蔡東豪
出版:更新:

美國一項以30歲以下打工族為對象的調查顯示,工作中最重要的東西,是找到True Calling。True Calling中文譯作「真正的使命」,有人提出「志業」,以跟「職業」作對照,我總覺得英文原字比較傳神,或者是Calling這個字的力量。這調查結果很有趣,年輕人視為最重要的東西,有幾多人找到?

回到現實,年輕人找到True Calling的比例相信不高。他們在公司職位偏低,大都從事服務性工種,離開決策層仍遠。這現實可解釋年輕打工族普遍對工作不滿的現象,想得到的東西但得不到。對於大部分年輕打工族,連什麼是True Calling,可能也弄不清楚。聽說過,但很遙遠,短期內不需要考慮。企管專家經常引用甘迺迪總統的傳說,話說他訪問美國太空總署,問清潔工人在做什麼,清潔工人的答案是:「I'm helping to put a man on the moon」,微小如清潔工人也明白自己在成就宏大的理想,非常動聽。然而,我們都犬儒成性,選擇相信清潔工人最關心幾點可以放工。在職場尋覓中的年輕人對動聽的故事聽不入耳,試過尋找傳說中的True Calling,但找不到,曾經以為找到真正想做的事,那顆心卻很快溜走。事業剛開始,便發現心在別處,職場路一片茫然。我沒有標準答案,只能安慰找不到True Calling不是年輕人的問題,而是天下打工族的問題。有些人以為只要努力一定找到,我的看法比較悲觀。

對年輕打工族來說,工作中最重要的東西是找到True Calling。對有歷練的中年人而言,True Calling可能只是探索過程,當中有起有跌。(視覺中國)

企管專家的教導是,猶如甘迺迪總統遇到的清潔工人,任何人都可以從工作中找到意義,例如員工存在是為了幫助別人。專家認為把工作視為助人,打工族的滿足感自動提升。理論是,公司是部機器,員工或者是大摩打,又或者是小螺絲,一同作出或大或小的貢獻,扮演不同角色。然而,理論還理論,現實是有些員工真的感到無限疏離,對團隊精神不感興趣,離開所謂工作意義,太遙遠。

看法悲觀不代表打工族終日愁眉苦臉,更不應自暴自棄,因為True Calling不是工作的全部。從工作中找到True Calling,恭喜你;找不到,明天仍要準時上班。關於True Calling,我有兩個看法:第一、工作可以是達至目的的一種手段。換句話說,不祈求在工作中找到True Calling。需要工作,因為家庭需要份薪金。精神需要寄託,在工作中偶爾找到True Calling,大喜,找不到,也全力以赴,因為這是關於工作的契約。打工族的True Calling可以是準時放工,過平淡的家庭生活;可以是公餘和周末做義工,直接感受到自己的貢獻;可以是研究蝴蝶標本,做個專業的業餘者。在這些追求上,工作扮演某種角色,例如養妻活兒,或確保思維受到刺激,但不代表True Calling。

第二、True Calling會變,或一時一樣,因此投入太多感情反而容易受傷。當發現True Calling原來不是那麼True,又或者發現你愛True Calling,但True Calling不愛你,那種傷感甚具創傷力。這方面我有一手經驗, 問我家男孩長大後想做什麼,答案年年變。我覺得沒問題,因為True Calling不一定是唯一的。長輩常批評年輕人的一點,是不定性,追求的夢想不停在變,我反而覺得這就是人生。人生中最可靠的東西,是變。回望自己的事業歷程,出現過多個True Calling,有些互相輝映,有些互相矛盾。我當時的解釋是,當環境變,我跟住變。

年輕人,告訴你們一個秘密,中年人談堅貞的True Calling,多數是事後自圓其說,不要忘記歷史是由勝利者編寫。所謂True Calling,可能只是探索過程,過程中有起有跌,中年人走到某一點,內化心中所想,感覺不到自己在說謊。

 

【編按:本文原載《01周報》,原題:「傳說中的True Calling」,本博文題目由博評編輯所擬。】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