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聚焦.博評】粵港澳大灣區 期待但遙遠

撰文:何亦文
出版:更新:

李克強今天(3月5日)宣讀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發展規劃」,這與廣東、深圳制定的十三五規劃中「攜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法一致,也和將於今年峻工的港珠澳大橋有著直接關係。
然而,在目前香港政治架構沒有根本改變,部分港人反對「融合」、堅持「隔離」立場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很難取得實質推進。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宣讀政府工作報告。 (新華社)

2009年,也就是習近平任中央港澳工作協調領導小組組長期間,中央批準《珠江三角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綱要》提出將「與港澳緊密合作的相關內容納入規劃」,這是第一次把珠三角地區與港澳合作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之後廣東分別與香港、澳門簽署《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和《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提出建立世界級大珠三角都市群的目標。

廣東省省長馬興瑞今年一月提交廣東人代會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將深入實施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繼續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創新口岸通關模式,推進港珠澳大橋口岸建設。要推進南沙片區粵港深度合作區建設,打造廣州國際航運樞紐核心功能區;強化大前海區域聯動發展和深港跨境金融創新;以及加快建設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礎。

廣東省發改委主任何寧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將馬興瑞提出的目標進一步作出說明。他指出,粵港合作框架協議中期目標基本實現,建設13個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示範基地,正在啟動編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

計劃於2020年完成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目前「正在啟動」?說明這項規劃遇到相當阻力,最為直接的困難是,這個城市群與東京、紐約的不同是,粵、港、澳三地均以邊界作分隔,於是這個城市群是一個沒有「龍首」的多中心狀態。群龍無首造成各方利益分化和碎片化,三地之間的合力更是無從談起。

關於香港與內地的融合,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曾經指出,在構思「一國兩制」時,兩地融合根本不在議程之列。這表明融和是1997年香港回歸之後,根據形勢的變化中央對港政策的調整。而兩地融合作為方向提出後,香港社會出現明顯的反彈,反對「被規劃」、2010年的港珠澳大橋工程司法復核、港深高鐵「一地兩檢」爭議都與之有著密切聯繫。

可以預測,既使廣東在中央壓力下作出重大讓步,而香港政治架構不發生重大變化、重大基建工程在立法會將繼續遇到「拉布」式障礙,北京方面意識到的「人心和力量」則是更深層的原因。

廣州暨南大學經濟學教授封小雲認為,地理距離、經濟距離造成的邊界效應可以隨著交通便利化、經濟發展而逐減弱,而經濟中的經濟制度、文化、行政距離,因根植於社會內部而產生的內部邊界效應在短期內難以消除。這有賴於長期持續雙向流動而促進的社會互動、制度互動以及文化交流。

封教授指出的這種「內部邊界」自粵港澳大灣區概念2009年提出後,不是減弱而是加強,這就是對此難以樂觀的根據所在。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