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原因阻攔醫委會改革 香港的不幸
近日,政府提出的《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遭到部分立法會議員和業界反對。
然而,有關草案實是針對積弊,看不到反對的理由。如果由於政治原因而使草案不能通過,對港人福祉實在沒有好處。
草案主要有三個目標:其一是增加醫委會的業外人士參與、其二是改善醫委會的投訴和紀律研訊機制、其三是便利非本地培訓醫生(特別是專科醫生)到港執業。
增加業外人士參與 加強規管醫委會
增加醫委會的業外人士是切合本地需求,也符合國際大趨勢的做法。中大的研究顯示,全球都傾向於加強規管組織,以及相關審查和研訊委員會的公開性和問責性。在加拿大、澳洲和新西蘭,業外人士佔規管組織委員人數的三分之一;在英國,更有半數委員是業外人士。而本港的醫委會,28名委員中,現時業外人士僅有4名,佔14%,遠遠比不上上述國家。而在負責就投訴展開初步調查的偵委會7名成員中,只有1名是業外人士。由此可見,增加醫委會的業外人士實是刻不容緩,對於改善現有機制大有好處。
按照改革方案,醫委會將增加4席委任席位,其中3席由代表病人利益的組織選出,1席由消費者委員會提名;另一方面,醫學專科學院的兩個席位由委任轉為通過選舉產生。這樣業外委員將佔醫委會人數四分之一,雖仍於低於前述各國,但已是一大進步。
改善投訴個案積壓 改革不應因人廢言
增加業外人士數目,也對於改善醫委會的投訴和紀律研訊機制大有裨益。近年,醫委會接獲的投訴個案有遞增之勢,已超出醫委會處理的能力,導致個案積壓;現時積壓數目已超過900宗,這將令結案時間延長。增加業外人士除可紓緩人手不足的壓力,同時有助減少研訊中出現的利益衝突,可謂一箭雙鵰。而審裁顧問團的業界內外比例,將由5:2改為10:7;業外比例增加,無疑更能照顧病人權益。
醫委會組成的改革勢在必行,現在提出所謂「恐怕委任的業外委員被政府操控」,那是陰謀論作崇。委任制度存在於本港的機構組織中,自有其淵源,亦一直行之有效,如果因政治因素,純粹找特首的難堪而一概予以否定,這類近於「因人廢言」,亦是對制度的否定。須知,每個制度都要有人來執行,如果因為對人的不信任而否定制度,那世上根本沒有任何制度可以存在。這是不理性、不合理的。
更何況,現時雖增加了4名委任委員,但因醫學專科學院的兩個席位轉為選舉產生,整體上委任委員只淨增兩席。32名委員中,委任委員佔16席,委任與非委任之比仍維持1:1,看不到有什麼反對的理由。
不涉修訂專業要求 反紓緩專科人手壓力
此外,本港也需要引入外來醫生。根據食物及衞生局委託香港大學進行的研究推算,至2020年全港將欠缺約1000名醫生,至2025年及2030年則分別欠缺約800名及700名醫生,數量不少。引入外來醫生其實也只是杯水車薪,但總好過什麼都不做。現在的問題其實是誰都明白的,但有人卻以恐怕會引入低水準、不合資格或來自內地的醫生為由,抵制政府的草案。
其實,香港是國際城市,應有包容開放的胸襟,在引入外來人才時,不應特別為難和針對某一地域的人。引入醫生,旨在改善醫療服務,最重要的是有關人士在專業上達到香港的要求。現時,草案提出的修訂,只是將有限度註冊及續期的最長有效期,由不超過一年延長至不超過三年,並不涉及專業要求的修訂。
現時引入境外醫生主要靠有限度註冊機制。聘用有限度註冊醫生,必須經過醫管局的分科,即每個專科的統籌委員會,當某專科面臨很大壓力,在本地招聘不到人手,才會在外地招聘。這些醫生都要通過醫委會的審核,如果害怕引入的人士低水準、不合資格,那可以把專業標準定高些,可以有嚴格的考核機制,這種擔心不能構成不引入外來人才的理由,也不必阻撓這次草案的通過。有限度註冊醫生也只可在合約有效期內在醫管局內工作,不可私人執業,自不會對本地醫生構成競爭。
整體來說,本次《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可謂在情在理,應予通過。若因政治因素而受阻攔,當是香港的不幸。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