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主義源於泛民遇挫 溝通還須看見成果

撰文:梁翊婷
出版:更新:
若中央單純地定性泛民主派為「反對派」,是忽略了他們在穩定局勢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一旦路線一再被中央打擊,光環消退,看不見希望的香港人被會激進、分離思想牽着鼻子走⋯講白一點就是,必須讓泛民主派的溫和路線成為香港市民的選擇,才能令香港免於走向激進、港獨。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所講的不同黨派交流、溝通是必要的,但溝通帶來成果、證明溝通的效用是更必要的。
梁翊婷
張德江史無前例地會見了 4 位泛民議員,臨離開香港前還表示「不分黨分派,聽了意見之後將來可以交流,」對一直走溫和、溝通路線的泛民主派是莫大的鼓舞。(余俊亮攝)

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訪港,發表了「讚本土、責港獨」的講話,亦史無前例地會見了 4 位泛民議員,是回歸 19 年來,首次有中央領導人與泛民主派議員直接溝通。張在會面後重點回應泛民提出的議題,包括會否撤換梁振英、港獨、香港新世代躁動等,臨離開香港前還表示「不分黨分派,聽了意見之後將來可以交流,」對一直走溫和、溝通路線的泛民主派是莫大的鼓舞。但尋根究底,在近數年泛民主派與北京溝通的成果欠奉,與港獨思想的誕生有重要關係。

溫和路線失敗 本土派崛起

今年 2 月,一場新東補選,震撼了各個派別,在磚頭橫飛的旺角黑夜過後,梁天琦竟拿得 6 萬 6 千張選票,在泛民、建制之外,位居第 3,相當於激進路線有 30 萬以上的支持者,而且當中「港獨」情緒也在同時間發酵。比較之下,泛民主派仍然有相當一部分願意有傾有講,可能成為中央領導人對泛民主派釋出罕有善意的因由。

在磚頭橫飛的旺角黑夜過後,梁天琦竟拿得 6 萬 6 千張選票,在泛民、建制之外,位居第 3,相當於激進路線有 30 萬以上的支持者。(羅君豪攝)

其實,觸動大陸神經的「港獨」、「分離主義」冒起,完全來自於泛民溫和路線的失敗。所謂「溝通」,由回歸前制訂基本法,到回歸後討論政改方案,一直都在官方及非官方渠道存在,可惜中央從無開過綠燈,溝通並無成果。2010 年,民主黨做了「醜人」,與北京達成一個任何人都知道沒有改變建制壟斷議會局面的政改妥協方案,捱着箭為香港政府「起錨」,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先是黨員集體退黨,再在 2012 年的立法會選舉上輸得慘烈不止,2014 年,北京還送了個「831 落閘」來,中央給溫和泛民設的這個「溝通」坑,還真是大。

回歸 19 年,別說雙普選連影子都不見,立法會連直選議席的百分比都沒有增加,加上梁振英政府施政不善、地產商壟斷土地、中港矛盾加劇等等,部分香港年輕人由失望變得絕望,在毫無實質結果的「雨傘運動」後,不少人將香港回歸後政制停濟不前完全歸咎溫和泛民,一次過全盤否定泛民對大陸的態度、底線、甚至抗爭目標,導致不同激進思潮,如雨後春筍般冒起。有「勇武系」的青年人這樣解釋「港獨」的出現:

2014年底,港人尤以年青人,對民主普選的熱切追求、對特區政府漠視民意的強烈不滿,爆發出佔領抗爭……許多市民對港府鋤弱扶強的施政不再沉默、對傳統政黨、議員及社運組織軟弱無能的抗爭演技亦失去耐性。隨着「雨傘革命」失敗告終,踏入 2015 年,許多參與者嘗試匯聚人手,自發成立組織或政黨,藉新人士、新力量、新方式,打破傳統社運界所壟斷的抗爭模式……勇武派、本土派、港獨派等新式抗爭派系亦嶄露頭角,後以本土派為首,瞬間崛起。
正鳴〈本土派的崛起、反省、出路,與港人的歸屬、抗爭、民主路〉
佔領運動在歷史上得到社會廣泛迴響,但羅冠聰就認為,法律有機會沒法回應急促變更的社會。(黃永俊攝)

中央打擊溫和泛民  等於打擊溝通的意義

溫和泛民妥協過,結果吃了虧,但再接再厲,冒着選舉失利的風險,去年臨近區選也見港澳辦副主任馮巍,今次張德江來港,4 人也願意同去酒會,就正是出於相信「一國兩制」之下持續溝通的必要,守住「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底線,尋求香港政制出路。若中央單純地定性泛民主派為「反對派」,是忽略了他們在穩定局勢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泛民主派背負着幾代香港人的核心價值,也代表着香港人的中華傳承,一旦路線一再被中央打擊,光環消退,看不見希望的香港人被會激進、分離思想牽着鼻子走。

今次張德江來港,溫和泛民也願意同去酒會,就正是出於相信「一國兩制」之下持續溝通的必要,守住「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底線,尋求香港政制出路。(林振東攝)

香港由中產階級撐起,奉信法制、自由、和平、理性,公平競爭等,以致有安居樂業的基礎。今年 3 月,《明報》做了一個民調,顯示在 6 項選擇之中,自稱「溫和民主派」或「中間派」的高達 31.9% 及 20.1%,佔去有表態的受訪市民的大部分。只可惜,這個數字比起上年已經有所下跌。看着溫和泛民一次又一次的溝通失敗,最為理性的中產市民就算不支持激進派,也對年輕人的選擇有所同情。

國際關係大師級學者沈旭暉在旺角黑夜後發表文章,談到防止民怨變得激進有 3 道安全閥,其中一道是對溫和路線的寄望和信任,卻在近 20 年的爭取民主失敗之中被卸下:

任何社會的第二安全閥,都是理性的中間路線、中產階級與精英階層,他們知道「溫和路線不成功,不代表激進路線成功」,而任何正常政府都會拉攏這陣 營,讓群眾明白溫和路線不是徒勞無功。無奈當政府以二元對立管治,在溫和路線被證明失敗後及激進路線被證明失敗前,一般群眾是不會想第三選項的。這些年,溫和派有什麼成就,大家心裏明白,於是社會穩定的第二安全閥也解除了。
沈旭暉〈三城建構論:22 世紀回望「何為香港」,並回應盧斯達先生〉

中國始終要面對改革 何不視香港為民主試點?

泛民主派每年辦「六四」悼念晚會,高舉「平反六四」、「結束一黨專政」的口號,觸碰了中國政府的敏感帶。但它其實凝聚了一班關心中國、對國家抱有特殊情懷的父母親輩,也是在歷史課程日漸息微之下,年輕人參與認識中國的入口,標誌着香港人與中國人民的情感聯繫。泛民主派當日支持「民主回歸」,並作為主辦六四晚會者,是這種感情的傳承人,一旦泛民不再是香港主流,也就表示香港人「愛國愛到了盡頭」。去年 5 月,香江健筆練乙錚《信報》專欄中道:

25 年來的紀念「六四」,是百萬計香港人愛中國的最集中、也是最後的表現,是特定歷史條件之下形成的與「中國」之間的「終極紐帶」;「六四」一旦在這些人的心中放下,就等於紐帶斷開。
練乙錚〈籲支聯會棄提平反 求解放軍放下屠刀〉
泛民主派當日支持「民主回歸」,並作為主辦六四晚會者,是香港人與中國人民的情感聯繫的傳承人,一旦泛民不再是香港主流,也就表示香港人「愛國愛到了盡頭」。(陳焯煇攝)

講白一點就是,必須讓泛民主派的溫和路線成為香港市民的選擇,才能令香港免於走向激進、港獨。

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所講的不同黨派交流、溝通是必要的,但溝通帶來成果、證明溝通的效用,更重要。其實中國自知發展走到一個關口,必然要面對改革的壓力,何不在「一國兩制」底下逐步放寬香港的政制規限,把香港看成中國的民主試點?這將會是帶領香港走向長治久安的關鍵。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