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大幅增加煙稅無助戒煙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幕後新手

香港現時每十個人就有一個人有每日吸煙的習慣,雖然「吸煙危害健康」的宣傳廣告深入民心,但吸煙對不少人來說仍是必不可少的生活部分。為減低吸煙人數,香港政府自2009年起,曾三次增加煙稅,分別是2009年的50%、2011年的41.5%及2014年的11.8%。每包香煙的零售價由2009年的29元,至今翻了近一倍,達57元。然而,根據控煙資訊站資料顯示,每日吸煙的人士由2010年佔人口11.1%,下降至2015年的10.5%,大增加煙稅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主張增加煙稅的倡議者為證明自己的方法是正確,便認為加幅不足,誓要再增加煙稅,要達致減少吸煙人士的結果。但這又是可否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我們不妨從經濟學角度研究一下。

增加煙草價格 不能消滅的煙民死忠

供應需求與市場價格的關係是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一般來說,市場價格與需求形成反比關係,即價格越高,人們購買越少產品。世衛一直鼓勵世界各地政府實行反吸煙政策,包括設立並逐步擴大非吸煙區、加煙稅、禁賣廣告、在煙包上加設並逐步擴大警告圖像。香港吸煙率亦因煙草價格增加,的確有下降趨勢,但近年似乎已經下降到一個樽頸位,反映了我們已經觸及到對吸煙有剛性需求的一層。對剛性需求者而言,吸煙的快感高於一切,他們視吸煙為必需品,非吸煙區、高昂煙稅、禁賣廣告、警告圖像,都不能動搖他們。即是說,他們的需求線是一條直線,無論價錢是多少,他們都要購買一定數量的香煙。對於這些煙民死忠來說,增加煙稅只是徒勞無功的。

煙民找替代商品 誰得益最大?

替代商品(substitute good),在經濟學上是指消費者可以選擇滿足需求的替代商品,若A商品價格上升,消費者就會去尋求較於A商品便宜的替代商品。當香煙價格高企,煙民最直接的替代品便是私煙,而私煙的價格亦因需求增加而上升。增加煙稅,私煙幫最高興,因為旺丁又旺才。牛津經濟研究院於2016年公佈的《亞洲十四國私煙問題研究2015》數據顯示,推算香港2015年整體香煙消耗量為51億支,當中27.5%屬私煙,與早前丟數據相若,可見香港私煙問題嚴重。任由海關如何加強執法,私煙幫也不可能放棄龐大的利潤。

富豪飲平酒 窮人捱貴煙

政府每次加稅,理由總是冠冕堂皇,指「吸煙危害健康」云云。然而,香煙以外,紅白啤酒、快餐店出售的垃圾食物,若不加以節制,同樣危害健康。尤其政府於2008年取消紅酒稅,所有進口的紅酒全部零關稅,誓要發展香港成國際美酒港;然後再以健康為由提高煙稅。這樣的雙重標準,實在對於煙民甚為不公。況且,任何一種煙草稅都是銷售稅,亦是累退稅。累退的本質,簡單而言,就是富人與窮人買一包煙,所負擔的煙稅遠超富人。百元一包煙,窮人卻要節衣縮食才會買得起;而之於大劉,所佔的財富完全微不足道。香煙不是毒品,每一個人應有自由選擇,政府若要施行「家長式管治」,只會造成相當大的反效果——「富豪飲平酒,窮人捱貴煙」的階級矛盾。

要讓人戒煙,多數成功例子不是加多少稅,而是煙民知道吸煙的問題,自覺地去戒煙。控煙資訊站資料顯示,15-19歲的吸煙人士佔該人口的1.1%,而20-29亦只有7.7%,數字告訴我們教育下一代,才是解決方法的出路呢。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