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比利時連環爆炸】恐襲經濟學:靠睇大市搵恐怖分子?
恐佈分子想先沽空後恐襲,「又食又拎」搵錢,愈嚟愈難。巴黎嗰次,如果平倉唔夠快,仲要倒輸。世界十分難撈。You are not alone。
先聲明:本文寫於比利時恐襲之後,無意抽水,或強化「左膠」式的論述(如「最衰都係美國」、「怨怨相報何時了」之類),但亦無打算讉責聖戰分子新移民之類。反正以上兩種文章你都睇咗不少。
本文講嘅,係「恐襲經濟學」。恐襲都有經濟學?係我發明的詞語。係估計恐襲損失幾多,定係搞一次恐襲要幾錢?冇咁悶。睇落去你就知。
美國政府靠買保險 辨認恐怖分子?
Steven Levitt 同 Stephen Dubner 在《Freakonomics》(台譯《蘋果橘子經濟學》,倒不如大陸譯名《怪誕經濟學》)書中提過,美國政府搵過佢哋研究,希望有方法一早可以辨認到恐怖分子。當然唔係穆斯林或中東人就係恐怖分子,咁搵法,搵到天光都未掂。
最可疑係乜人?就係年青、收入不錯、結咗婚有仔女,但冇買人壽保險嘅男性。
正常咁嘅人點都會買保險,但恐怖分子好可能唔會多此一舉——反正炸死冇得賠。所以,作者「建議」,如果你係自殺炸彈客,最好都係去買人壽保險——有事都係冇得賠,但至少冇咁易俾人一早捉到。
另一方面,恐襲有人賺錢倒唔係新鮮事。除咗軍火商外,仲有一種,就係沽空金融市場嘅人。占士邦片《皇家賭場》(Casino Royale),大奸角 Le Chiffre 就係先沽空航空公司,然後再炸飛機。出事後航空公司股價大跌,奸角賺大錢。就係咁簡單。
但現實中「沽空航空公司炸飛機」的方法,唔係太 work。點解?就係因為政府一早睇住,大手沽空航空公司好易俾人發現。當年馬航客機失蹤,之前股價已經大跌,仲係大成交,當局一樣有查沽空紀錄。後來冇結論,或有結論唔公開,就後話。
恐襲前,先沽空大市?
恐怖分子都會睇書(閱讀好重要喔),一樣知易俾人拉。所以後來聞說(又係《Freakonomics》嗰幾位怪雞講的),佢哋唔再沽空航空公司,改為沽空成個大市。聽落好似幾好:首先,唔使一定炸/劫架飛機先;二來,一般指數期貨(美國就係道瓊斯或標普指數)成交太多,好難俾人查到。怪雞作者透露,中情局(CIA)甚至試過想搵憑標普指數期貨沽空紀錄,一早鎖定目標,後來發現實在冇可能,作罷。
不得不讚荷李活都與時並進。早排劣評如潮、Milla Jovovich 的《恐襲生還者》(Survivor)亦係呢條沽空大市的橋。甚至早幾年 Chris Pine 套《魅影特攻》(Jack Ryan: Shadow Recruit)中,俄佬奸角亦係沽空美金。包你冇得事先查。
但,以上的搵錢方法,而家就唔係好掂。點解?回到起初,你想像下,大吉利市炸咗隻國泰客機,國泰股價點都大跌,對不?馬航隻飛機唔見咗,股價一樣大跌。只要炸得到,賺錢,「其實唔難」。
但,去恐襲某國,當係首都咁話,係咪就令到股市必跌?好似係,又好似唔係。好彩,或者應該話唔好彩,我哋有歷史數據。
恐襲唔一定冧市
911 之後,美股復市重挫 7%,事先沽空咗的必然賺大錢。2004 年 311 西班牙馬德里 4 架火車俾人炸咗,歐洲股市不過係跌 2 至 3%。2005 年倫敦 77 爆炸案,歐洲股市跌幅亦大約係 3%。到舊年巴黎恐襲,歐洲股市甚至即日已經倒升。今次比利時布魯塞爾,情況亦差不多。
當然 911 係一個例外,死傷人數多好多,規模大好多,亦係 N 年來美國(或「先進國家」)本土第一次受襲。但其後嗰幾次歐洲恐襲,死傷人數同股市跌幅見唔到有好大關係。換句話講,恐佈分子想先沽空後恐襲,「又食又拎」搵錢,愈嚟愈難。巴黎嗰次,如果平倉唔夠快,仲要倒輸。世界十分難撈。You are not alone。
金融市場已開始對恐襲麻木
點解會咁?關鍵其實唔係死傷人數,而係時序。
我特地將 5 次恐襲順時序地講。可以見到,普遍來講,愈近期嘅恐襲,對金融市場影響愈細,市場亦都消化得愈快。
原因?因為大家已經麻木。或習慣左。今日我都仲見到有人在專欄講 Alphago。正如事隔一星期,仲有人講緊方力申同 Stephy。但我好肯定,一個星期後,已經冇乜人會再講比利時。
留意:呢種麻木不見得同地方有關。不錯,巴黎係花都,We'll Always Have Paris。夾硬拎去同肯雅、甚至早排土耳其安卡拉講(莫講話去過,大把人連安卡拉喺邊都未知),問點解冇 Pray for Kenya,實在相當左膠。
比利時係「歐洲首都」 一樣唔太多人關心
但,比利時喎。Godiva 喎。《丁丁歷險記》(Tin Tin)喎。窩夫喎。Stella 啤酒喎。我已經冇乜朋友,但都有兩個香港朋友事發當日在比利時。況且比利時係「歐洲首都」, 現代歐盟可以話係起源自 1950 年代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的關稅聯盟。後來加埋西德法國意大利,組成歐洲煤鋼共同體,就係歐盟的前身。
比利時唔係肯雅,唔係土耳其,但一樣唔太多人關心。換頭像一樣有,但金融市場最客觀。金錢最貪婪亦都最細膽,勢色唔對必定走路,唔會留多半秒。明顯地,恐襲重挫金融市場呢支歌仔,已經好難再唱。
恐襲將更頻繁 只能 live with it
點解?好簡單,因為見慣。巴黎恐襲後,已經有不少評論講,恐襲會成為新常態。在餐廳食飯,或睇緊歌劇,忽然有人走入嚟開槍亂掃。點防?今次比利時恐襲,唔算係巴黎式的「獨狼」襲擊,但亦不見得好似 911 或馬德里咁組織嚴密。
政治不正確的講句,恐襲已經「遍地開花」,冇得點防。
唔好忘記凡事有成本。要「一次都太多」,徹底防止巴黎式恐襲,應該個個去餐廳食飯都要搜身,入歌劇院唔畀帶手袋唔畀著大褸。唔實際,亦擾民。政府只好將資源集在中防止較大型嘅恐襲。例如劫機,或成間核電廠俾人炸咗,之類。平常的食食下飯俾人開槍,防不勝防。
弔詭嘅係,往往係「唔理就冇事」。恐怖分子除咗「崇高」或「狂熱」理想外,好多時亦係 attention seeking。有個定義講,恐怖主義定要有政治訴求,但若搞件事出嚟冇乜人理,大家習慣晒,新聞 A18 版先報,佢搞事的動力反而又降低些少(唔會變冇)。同樣地,想借恐襲搵錢,亦因為金融市場「習慣」咗,而變得不太可行——雖則我估只有拍戲,先有人純為金錢而恐襲。
港人外遊,就唯有小心。但其實都冇乜得可以點小心。冇得點防,反而令你安心。諗嚟做乜?
我甚至開始懷疑,小型恐襲愈嚟愈密,遲早有保險公司唔介意賠錢。反正日日都恐襲,殺頭生意有人做,而所謂「恐襲」與否,往往係官方說了算。
香港人嘛,成日外遊,就需要習慣,個世界唔同咗。香港係福地,向來少天災,罪案率低,恐襲冇乜。我同友人講起搬去台灣住,不少人即時反應就係「會地震喎」。正如我話去高加索(已胎死腹中),不少朋友都係問「危唔危險?」。
你同戰亂多、恐襲多、或者天然災害多地區嘅人傾偈,就知人性比你想像中堅強,或者係比你想像中麻木。經常出現,你就會 live with it。台灣人日本人不覺得普通地震係咩回事,有預防有訓練,照常生活。希臘島仔或瓦努阿圖隨時火山爆發,當地人一樣 live with it。
正如當年手提電話拍攝功能愈嚟愈好,網站又多,開始有男女艷照「閃卡」流出,我當年大膽預言,將來大家只會愈嚟愈麻木,你傳出去都冇人睇。除非你係陳冠希。真的,幾十年前睇 TVB 嗰啲「貼裸照」派街坊,而家真係好似冇乜作用。可能事主會學彭浩翔套《公主復仇記》入面的阿嬌咁,講句「影得我咁肥嘅?」就算。
大膽斷言,未來 N 年,特別在歐洲,你會見到恐襲更加頻繁,但規模更細。最後,大家只會習慣、麻木。金融市場更加懶理。如果不講政治動機(但有不講政治動機的恐怖分子嗎?),單講搵錢,應該恐襲亞洲。個別城市人口稠密,居民身驕肉貴,危機意識低,金融市場夠深度,加上冇共同貨幣,沽空嘅分分鐘又賺價又賺匯水。
希望將來唔使拎返呢篇文出嚟講。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