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來稿】照顧者的哀歌 安老政策未能對症下藥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馮檢基、羅厚璟

照顧者的哀歌

早前我們在HK01撰寫了一篇文章《院舍不足長者「死等」》,指責政府安老政策之問題所在,各類資助院舍不足致長者輪候時間過長、社區支援薄弱、社會署不了解長者真實需要等。語音未落,日前葵涌又再發生倫常慘劇,一名34歲李姓患有抑鬱症的男子,於兩外傭休假離家時,涉斬殺77歲母親,隨後跳樓後因撞樹卸力保命。長期照顧患病家人而引發的命案,近年接二連三發生。今年8月筲箕灣耀東邨銀髮慘劇,一名八十歲老翁因承受不了照顧者的壓力,勒死中風的妻子後報警自首;年初亦有一名丈夫勒死患有腦退化症的太太,然後自殺身亡。是次慘劇,李姓男子為家中獨子,其母是患有糖尿病及腎病等長期病患者,不良於行需以輪椅代步。李姓男子幾年前辭去工作,聘請兩名外傭照顧母親,多年來的重擔可能使他透不過氣來,他說過「照顧老人家好辛苦」,也因未能抵受照顧母親的壓力及不願母親再受身體的痛苦,一念之間終結母親生命,並留下遺書跳樓自殺作為孝子的補償。這正是「一念無明」的現實版本,電影情節在先進發達之香港社區內不斷重覆地發生。

適逢特首林鄭第一份施政報告登場,內容雖然有針對相關安老與復康服務,這是我們長期迫政府去爭取的,但可惜政府未能對症下藥去制定長遠的相關政策,結果只能做到蜻蜓點水,搔不到癢處,遠水不能救近火!

杯水車薪 求助者得不到服務

根據安老事務委員會數字,65歲以上的長者在2016年為119萬人,至2043年估計將會急增一倍升至251萬人。更指出家庭住戶的人數會不斷下降,長者越來越多,但照顧他們的家庭成員卻不斷減少,將來大多數只有一名子女去照顧年邁雙親。由此可見,每一名照顧者的壓力是非常距大的,在經年累月地照顧長者或者殘疾人士和康復者之下,自己也有機會出現心理或情緒問題,最終有機會要接受精神科門診治療,出現抑鬱、焦慮等,並且需要長期服用鎮靜劑之藥物。結果,在沒有正視照顧者的需要下,政府施政持續失策和缺乏長遠規劃,而社區照顧多年來都做得不好,林鄭在施政報告不論在安老或者復康範疇增加多少資源,這社會負面帶來的成本需要由全香港所有巿民共同承擔。

同時,政府決策當局沒有真實地了解長者和照顧者的需要,在社區生活怎樣為之適當,以及過得有尊嚴和滿足。現時,獨居長者及兩老同住人口並且需要支援的家庭數目,據不同團體估計超過40萬戶,但社區支援服務嚴重不足,服務輪候時間由數個月至一年以上,而該上門服務亦只可能每星期得一至兩次,未能減輕照顧者之壓力,求助者根本得不到足夠的服務。

「一念無明」的電影情節在先進發達之香港社區內不斷重覆地發生。(《一念無明》電影劇照)

必須提升服務質素 林鄭只是玩弄數字遊戲

香港政府長期欠缺適切的、具遠見的人口政策,面對人口老化引伸的問題,束手無策、坐以待斃!沒有負責任的退休保障政策,例如全民退保。今次施政報告所謂的「應以家居及社區照顧為重點,而院舍則作為輔助」及「加強社區和家居照顧服務,目標是將服務的輪候時間減至零」等。林鄭政府只是口號式的招徠,繼續前朝之數字遊戲玩弄,服務質素不能得到提升,結果也是苦了長者和康復者及其照顧者。

我們認為有些問題必須盡快解決,例如施政報告提及「政府計劃在2018-19年度在第二階段試驗計劃,「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旨在支援身體機能有中度或嚴重程度缺損的長者居家安老,額外再增加1000張服務券至總數6000張。以及「擴大『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的認可服務提供者」。各類資助宿位那3.7萬個輪候人,假設三成是極有需要的人士,即近1.2萬,可用政府的服務券能短期進私營護養院,我們認為尚有大量長者未有照顧到。此外,長久以來政府以買位形式安排私營院舍,莨莠不齊,服務質素極為參差,重量不重質,我們看不到服務有所提升,林鄭政府不應只玩弄數字,則稱已惠及長者和照顧者。我們已多次向政府提出,使用服務券的長者,應該同時可以輪候長者院舍,政府偷換概念的做法,使用居家安老的服務券要暫停輪候院舍,這做法極不恰當,對長者及其照顧者也不公道,沒有長遠的政策規劃。

與此同時,報告中提及,「在增加服務名額的同時,政府亦會加強人手規劃和積極提升長期護理服務質素」,做法是「推行一個為期四年的試驗計劃,成立以地區為本並包括社工、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在內的專業團隊,為私營安老院舍和殘疾人士院舍的住客提供外展服務,支援他們的社交和康復需要」。我們歡迎增設外展隊,但只安排去院舍,沒有與地區團體合作,為沒有任何服務的長者和復康者及照顧者提供支援。還看是次李先生與其母親的慘劇,就算他們的家庭情況有幾高危,社會署不會知道,地區服務團體不會知道,所以根本不能夠準確地和有效地支援到他們這類的家庭,隱閉的長者和康復者與照顧者繼續埋藏著成為社區內一顆「地雷」,隨時被引爆或自爆!

護老院舍質素參差(資料圖片)

院舍質素參差 長者與康復者不肯入住 缺乏日間或短期暫託服務

目前安老的問題,其中以資助院舍不足致長者輪候時間過長最為嚴重,施政報告提及在2017-2019年度新增516個安老宿位及163個長者日間護理名額。不過,截至2017年6月30日,資助宿位19,049個、改善買位計劃提供的宿位8,075個;自負盈虧及合約院舍5,047個、私營安老院41,775個。此外,各類資助宿位只有區區27,124個,以致3.7萬個輪候,輪候的人足足多過供應近一倍半,所有院舍增長速度遠遠追不上人口老化的速度。試問3年只增加516個安老宿位,是完全不足夠的,政府根本沒有正視需要!

此外,私營院舍質素參差不齊,我們在地區工作上遇到很多的照顧者,他們向我們表示,長者或者康復者都不願意入住私營院舍,照顧者試過帶其家屬到私營安老院參觀,去完之後發現環境和設施都未如理想,不論家屬或照顧者都不想入住,更形容為在院舍等死;如遇到較好的私營院舍,有些需要每個月支付兩萬元以上,一般基層巿民難以負擔。另外,在葵盛東邨慘劇發生後,張建宗政務司司長建議照顧者可以去找「長者住宿/日間暫託服務」,期望能讓照顧者休息及減壓「抖一抖」,可惜的是張建宗司長很離地,找暫託服務是非常困難,照顧者要逐間中心致電是空有暫託空缺,就算找到空缺,要安排交通接送和定時要接回,也是另一大問題,配套極為不足。所以,我們建議要全面提升各類院舍之質素,打破多年來被人認為私營院舍環境惡劣之詬病,並且提供更多日間或短期暫託服務,更需要在這些服務之提供和執行及配套上,為照顧者帶來更方便、合適和貼心的支援。

建宗政務司司長建議照顧者可以去找「長者住宿!日間暫託服務」(資料圖片)

倡設立安老及復康之照顧者「個案管理」制度 有效持續支援照顧者之需要

另外一個重要問題要解決,就是面對問題的長者和復康者及其照顧者有幾多個家庭?如何去紀錄他們不斷變他的情況,並且要有機制不斷去更新。所以我們倡設立安老及復康之照顧者「個案管理」制度,林鄭在施政報告中不同範疇都提及要搞大數據、雲端各種各樣等。我們相信只要政府肯做,定必能貼地解決這個問題,建立一個準確的、不斷更新、有識別及管理之制度。現時。政府與社會署只是被動地等有需要的家庭求助,或者等到他們爆煲才提供協助,政府根本沒有制度和系統,將所有需要的長者和康復者與其照顧者識別出來,並且主動提供協助。透過這「個案管理」制度,可以考慮由長者地區中心(DECC)及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CCMW)之社工及其團隊負責,或者建立新的支援服務團隊,主動及有系統地跟進和支援長者和復康者及其照顧者之各項需要,及早了解他們的家庭背景、財政收入、身體狀況、家屬支援網絡、實際服務需要和情緒支援等,由初部辨識到預先接觸,以至提供以人為本的一站式服務,而不是等他們來求助或者等他們爆煲才去跟進,有效地支援全部有需要的人。我們亦建議增加資源,在社區各社福機構或地區團體,組織義工和照顧者,提供平台作情緒支援,以及定期的上門探訪,並讓他們之間分享照顧的需要,多一些社會的關懷。

此外,建議簡化關愛基金程序和降低申請門檻,使各類的照顧者均能夠申請「護老者津貼」及「殘疾人士照顧者津貼」,並按家庭需要提升資助金額及設計更合適的資產審查方法。因為這些的經濟援助,對他們來說,可能已是收入的全部,因為有很多照顧者都需要辭去全職工作,生活上必然帶來壓力。我們必須肯定照顧者為家人和社會付出的努力和重要性。

對照顧者的祝福 我們定必幫助

總括而言,林鄭政府與決策局等官員,拿出你們的真心和誠意,行前多一步,了解長者和復康者與其照顧者,在身心靈上及各項服務上的真實需要,不要只派服務券或堆砌一些服務數字!應以人為本地推動貼地之服務,否則最終也是一如以往,服務不僅沒有成本效益,更是浪費資源,不幸慘劇繼續循環地發生,走上傷害至親的遺憾之路。

最後,請各位長者和康復者和照顧者在身心疲累時,或者出現想放棄的時候,請你們及早尋求幫助,例如找親友或者社工的協助,不要去到自己忍無可忍時,仍然繼續獨自承受。我們相信,只要你們願意出聲,我們也願意聆聽你們的需要,問題總會有辦法解決的。

 

【編按:馮檢基為前立法會議員、曾任深水埗區議員,羅厚璟(註冊社工)。】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