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填區失守】廢料徵費失效 朱凱廸批環保署:一個入口都未睇好

撰文:陳信熙 陳潤南
出版:更新:

《香港01》今日(20日)揭發,多輛運載建築廢料的夾斗車,司機將紙皮、木板放在夾斗上掩人耳目,然後循免費通道進入堆填區倒垃圾,涉嫌瞞騙環保署。
環保署起初指,曾查驗涉事夾斗車,確定車上的是工業廢料,又強調有嚴謹措施檢查,防範違規行為。不過當記者本周一憑航拍圖片再次質詢,環保署昨晚(19日)改口,指由於指控嚴重,需時翻查資料及小心查證。
立法會議員朱凱廸批評,環保署連數個堆填區的入口都未能看管好,未來要落實推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根本無可能做得到。」

《香港01》近日在啟德的回收場追蹤另一輛夾斗車。航拍看到該車裝填建築廢料後,司機用車夾夾起一旁的紙皮(紅圈示),放在夾斗頂部。(蔡正邦攝)

環保署上周回覆:夾斗車經查證非建築廢物才獲准進入

《香港01》今年七月在打鼓嶺堆填區拍攝到,一輛載有建築廢料的夾斗車,未繳費就進入堆填區倒垃圾(詳見另文)。記者上周將該車的車牌號碼、以及進入堆填區時間等資料交予環保署,查詢當時車上是否載有建築廢料、署方如何核實車輛所載廢料的種類等問題。

環保署上周三(12日)回覆,指查證堆填區的記錄後,確定該車運載的是工業廢物,並非規例下所訂明的建築廢物,因此不在建築廢物處置收費計劃的涵蓋範圍,又指「貴報查詢中所指車輛所載的廢物,都是當日經堆填區人員查證並非建築廢物後才獲准進入堆填區。」

夾斗車裝滿建築廢料後,駛離回收場內的「垃圾山」(紅圈示)。(蔡正邦攝)

夾斗車入堆填區 未見職員檢查

署方續指,駐守堆填區的工作人員會從多方面的資料,判斷廢物是否屬於建築廢物,包括車輛經過磅橋時,承辦商人員會查問廢物的的類別和來源,承辦商亦會抽查車輛,而環保署駐堆填區的工作人員亦會不時突擊抽查,確保所有車輛符合接收廢物的準則及其聲稱的類別。

不過,《香港01》追蹤其中兩輛夾斗車,卻發現署方所指的「工業廢物」,是由清拆工程貨車運送到回收場的沙土、碎石屎及木板等建築廢料,而夾斗車經司機「喬裝」,成功循免費通道進入堆填區,過程未見堆填區承辦商及環保署人員檢查。

航拍可見,該夾斗車準備通過車磅,過程很快完成,並無堆填區人員及環保署人員檢查夾斗的廢物。(蔡正邦攝)

環保署昨晚改口:需時小心查證

記者本周一(17日)將調查期間拍攝到同一夾斗車的航拍圖片,以及片段交予環保署,要求署方明確回覆回收場的建築廢料,是否屬於工業廢物、當日曾檢查該車的堆填區監管人員是否失職,以及署方會否將事件轉介執法部門調查。

至昨晚截稿前,記者終於獲環保署回覆,指由於指控嚴重,需時翻查有關資料,及向同事小心查證,會盡快回覆提問。 然而,署方之前曾指記者拍攝到的「碎石等」 疑似建築廢料,是由回收商運來的殘餘廢物,因此不屬規例下的「建築廢物」,令人擔心政策出現漏洞,有人或可利用回收場作中轉站,令建築廢料變「工業廢物」。記者多次追問上述問題,署方仍未正面回答。

打鼓嶺堆填區入口設有指示牌,註明建築廢料車輛須走左面的收費通道,而其他廢料的車輛則走右面的免收費通道。(陳信熙攝)

朱凱廸:環保署無決心處理垃圾收費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認為,環保署目前對建築廢料的定義有灰色地帶,部份人或利用回收場作中轉地,令建築垃圾「變成」工業垃圾,他認為署方須要釐清相關廢料的定義。他指目前政府正計劃落實推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但相關灰色地帶將對政策帶來負面影響,因為屆時家居廢料、建築廢料、工業廢料的收費不一,廢物產生者只要將垃圾帶到不同中轉站,就可以節省費用,令政策失效。

立法會議員朱凱廸亦有同樣擔心。他批評環保署連數個堆填區的入口都未能看管好,令夾斗車司機只要「喬裝」便可以避過建議廢料收費,顯示署方根本無決心及能力處理垃圾收費。未來要落實推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難度只會比建築廢料收費更大,「一個入口把關都做唔到,如果更大規範(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根本無可能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