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IPF|與哈薩克族馴鷹獵人同行 攝影師余浩揚看家的另一種可能
【記實攝影/專訪】在蒙古西部草原上,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傳統至今仍然生生不息——那就是馴鷹。哈薩克族千百年來過着遊牧民族生活,其中一項重要技能為馴鷹打獵,獵人主要以狐狸和兔子等中小型動物為目標,大約在五六年後便會釋放金鵰,回歸大自然。
現今世上大約只有2、300名馴鷹獵人,由於時代變遷,不少族人更開始逐漸改變生活方式,馴鷹技藝面臨失傳。香港攝影師余浩揚(阿揚)在偶然得知此事後,毅然深入山區,親身了解這個族群真實生活方式,拍下《阿爾泰山區的馴鷹獵人》系列作品。適逢作品正在香港國際攝影節《萬象有光:家園想像》旗艦展進行展出,我們便請來阿揚為我們講講作品背後故事。
一開始為什麼會想拍攝哈薩克族馴鷹獵人?
我因為機緣巧合看了一些照片,但因為網上很多照片都是一些旅遊照片,就將這群人塑造得像旅遊景點一樣。我覺得現實中應該未必如此,想看看他們生活一面。因為他們很多時候都習慣遊客存在,有時候會特意穿上民族衣服吸引遊客,因為招待遊客也是他們收入來源之一,可能會覺得穿民族衣服出來人們會覺得高興;我讓他們不用這麼做,因為我想看看他們真實生活狀態。
我覺得這件事是很夢幻的,可能是因為我一直喜歡打遊戲,或是看一些科幻作品,所以對獵鷹過程很好奇——究竟他們怎麼訓練鷹來幫他們打獵?整件事怎樣進行?放鷹出去後怎麼把它叫回來?我對所有細節都很好奇。
現在世上只有二三百位馴鷹獵人,你當時是怎麼接觸到這個群體的?
其實當地會有一些導遊,我找了一個旅行導遊來接觸他們。我告訴他不需要安排常規旅遊景點,更想要與他們一同生活。通常的旅行安排是四到五天,但我覺得這太短了,所以我留了十天。什麼都不做,單純觀察他們如何打獵、如何生活。我在二月去過一次,這就是當時所拍照片,後來七月又去了一次,主要是看遊牧民遷徙。
在遊牧民遷徙期間,你看到了什麼呢?
我覺得牧民遷徙是一件很奇妙、很值得紀錄的事——究竟他們怎麼遷徙全家呢?這麼多動物又要怎麼移動呢?
他們一般是幾家人聚集在一起,然後每家大概都會有兩塊地,一年兩次根據氣候搬到適合的地方去生活和狩獵。一般來說他們會分成兩條隊伍,一隊搬運傢俱,一隊帶領動物遷徙。前者會坐上貨車,有點像普通搬家;後者則要騎馬領著100-200個動物走,可能得花上九個小時才到達夏季住所。
這是你第一次拍這種題材嗎?
對,這是我第一次拍這個題材,之後如果能夠拓展成一個系列,我會想要圍繞這個女生進行。獵鷹從千百年前都是由男人主宰,大概十年前出現了第一個女性馴鷹獵人。如果這個小女孩能成為馴鷹獵人,應該會是世界上非常罕有的女馴鷹獵人之一。
我這次一共拍了三個家庭,他們的馴鷹技術基本上是靠世代相傳,每個家庭各有其特別技巧,如果後代對馴鷹沒有興趣,這項技藝便會逐漸失傳。譬如馴鷹在其中一個家庭已經基本完結了,他們後續會搬到城市;至於另一家則有兒子選擇繼承馴鷹傳統。最後是我剛剛說到這個妹妹,他們家兒子對馴鷹沒有興趣,所以失傳與否,要看這個小妹妹將來意願。
那至於我為什麼會想拍這個妹妹呢?我對他感興趣主要是因為她個性和能力。她雖然只有12歲,但已顯得非常成熟和機智。我當時每天早晨起床後,就能看到她在牧區幫忙,晚上又要趕動物上山吃草,加上還要讀書,一整天都很忙碌。但她做事成熟俐落,聰明同時又還有童真。
實際去到現場,當地人生活跟你想像中有出入嗎?
馴鷹獵人過去主要用於狩獵如狐狸等動物,並利用其皮毛製作衣物和其他商品。但我去到現場,去到發現馴鷹已經不是一項必要技能,基本上是為了讓他們「賺外快」。
馴鷹可以說已經是他們生活一部分,主要是來收集一些牧品,譬如是要狐狸皮毛來做衣服或帽子。但現在你要一件保暖衣服,其實花費可能也不會很大,所以我想看看馴鷹對他們來說還有多重要,在完全遊客化前做一些紀錄。
他們製作的帽子某程度上也是一種身分象徵,譬如圖片中帽子上皮毛,實際上是來自狐狸腳,這部分可以用的皮毛很少,能製作成衣物,就顯示出這個人或者這戶人家搜獵過非常多隻狐狸,他們房子裡懸掛的皮毛條亦是同理。
說到馴鷹,他們是如何獲得屬於自己的鷹?
每位馴鷹獵人有自己的鷹,他們會親自到野外去尋找鷹巢,捕捉還未學會飛行的幼鷹來訓練,說起來有點「寶可夢」感覺。
訓練鷹類似於訓練狗,獵人首先會抓回幼鷹,然後進行食物調教,讓鷹習慣接受食物,並減少對獵人敵意,逐漸建立依賴關係。接著,獵人會帶鷹到野外進行逐步的飛行訓練,從短距離飛行到能夠應召數公里外回來。他們有個馴鷹節,把鷹從遠處召喚回來就是其中考核項目之一。
這些馴養鷹主要用於狩獵小型動物,如狐狸、兔子等,馴鷹獵人在狩獵成功後,會將捕獲的肉類進行適當處理,以保存一段時間。我見過一些馴鷹獵人,一生中能搜獵500至900隻狐狸。雖然鷹壽命能有三十多年,但基本上五到六年後這些鷹便會被放生,但由於牠們從小就有打獵訓練,這些回歸自然的鷹存活率都很高。
為什麼會用這些比較生活化的畫面來描繪馴鷹獵人?
他們其實是有馴鷹比賽的,但我覺得這些畫面並不生活化,太像旅遊照片了,就選擇不拍。這次的照片多是一些比較打動我的時刻,很多都比較日常,譬如其中一張是家庭裡三個人一起看一部手機。那裡沒有電視,網絡信號也不好,經常會斷網,除了打牌和聊天以外,他們最大樂趣可能是上網看影片。
這次香港國際攝影節以《萬象有光:家園想像》為題,經過這次拍攝後,你對家的看法有改變嗎?
這次體驗讓我對「家」這個概念有了不同看法,譬如就算是在香港,我未必再追求住一間很美的房子,可能更重視走出去時看到的環境。就算是以後搬往別處,環境也會變成我優先考慮,而不是居所本身,這是我真正追求的生活方式。
【展覽詳情】
名稱:香港國際攝影節《萬象有光:家園想像》旗艦展
日期:即日至2024年12與人8日
地點:香港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4至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