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從暗淡到絢爛》歷史照片 看港島自恬淡到繁華的城市脈搏
由黑白圖像過渡至彩色世界,是歷史推動的步履,也是難以逆轉的自然規律。隨著拍攝技術的進步,歷史圖像從早期的黑白色,中間有塗色的階段,再發展到彩色景觀。《從暗淡到絢爛:看得見的港島故事》這本書便採取此進程,詮釋港島自恬淡到繁華的城市脈搏。
文:鄒傳仁
如何從位處邊地的荒涼小漁村,躍變成傲視全球的「東方之珠」,《從暗淡到絢爛:看得見的港島故事》由收藏家與學者聯手,構思一段環島的跨時空之旅。香港收藏家協會前會長張順光與著名收藏家陳照明蒐集香港明信片多年,單是與港島有關的藏品多以千張計算,拍攝時期遠自十九世紀、近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皆有。經過歷史學者譚家齊博士一番披沙揀金,精選出約180張歷史圖片,並按照現今港島區域編排,巧妙串連出港島的時光旅程,帶領讀者遊覽一趟。
書名:從暗淡到絢爛:看得見的港島故事
作者:張順光
出版社:香港三聯
留住留不住的,通過視覺化為讀者不可磨滅的記憶。張順光曾說「時代終會消失,所以想留下昔日片段」,照片、明信片不只讓時代巨輪停駐一剎,更呈現出港島的滄海桑田,供現今讀者窺探時代風景。為了讓讀者感受如此變化,部分地標分別有多於一種的圖像種類並置呈現,例如中環街市、石板街、跑馬地馬場等,箇中變化痕跡一目了然。照片背後除了講求拍攝技術,攝影師同樣重要。攝影師捕捉畫面自有多重考量,所以書中嘗試從照片效果分析技術的優劣,亦揣摩攝影師的意圖和傳遞的訊息,可謂審美維度與歷史觀察並重,探求從留住的風景中,挖掘更多幽微的故事。
但留住與留不住,亦全在攝影師的一念之間。現今民眾隨手一部手機,便可攝住動人美景,反觀早期二十世紀初的攝影技術和成本,自然不可同日而語。書中指出早期香港影像的珍罕之處,恰好在於早期的技術低落和成本高昂,照片與明信片才成為當時稀有的重要記錄。可惜,有圖未必有真相,書中有部分構圖的蛛絲馬跡,可知是出自攝影師的悉心布局。正因當時拍攝何等奢侈,場景與角度全憑攝影師喜好,種種限制下,遺留下來的彼時景象少之又少,才凸顯歷史照片和明信片異常珍貴。
《從暗淡到絢爛:看得見的港島故事》精選現今看得見的精彩圖片,亦探析讀者看不見的深意,令懷舊不再是自我投射的故夢,而能夠有限度地實景回顧港島時光。
(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