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龍千百度 研港恐龍開荒者文嘉棋:考古如六合彩 你要patient
發展局上月宣布,香港首次發現恐龍化石,一時成為全城熱話。作為資深恐龍迷,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助理教授文嘉棋自然喜出望外,他早料想過,香港會有恐龍化石。五年前,他也試過登赤洲島「尋龍」,卻遍尋不獲。他解釋,赤洲島風大浪大,也許他去時,石面侵蝕情況與發現化石時不同,看見化石的機率自然也不同。
他指,考古除了技術、經驗,有時也靠運數,「呢個就係我鍾意科學嘅地方,有時你唔知(結果)可以咁樣⋯⋯搵唔到可以發表嘅標本,係好平常嘅事,但可能幾年入面,你會有一次係搵到,發表到好嘅文章。」他說,最重要的是,「你要patient(有耐性),喺呢行,你要有呢個特質。」
港英混血兒 本地長大 曾赴60多國發掘恐龍化石
年逾40的文嘉棋,是港英混血兒,英國出生,香港長大。他自小已經是恐龍和考古迷,大學就讀倫敦大學學院地質學,之後在同校攻讀碩士及博士,都是研究恐龍。文嘉棋至今已到過60多個國家發掘恐龍化石,他的辦公室放滿不同恐龍的模型、畫作、書籍,甚至化石收藏。
說起恐龍,他便滔滔不絕,更向記者分享他在香港行山「尋龍」的技巧:先要鎖定有機會保存化石的地層,如赤洲、荔枝莊及八仙嶺,再認住不同化石的顏色、質地,到實地後再用肉眼仔細觀看石頭的表面。現時探知館展出化石標本,文嘉棋建議市民「記住標本嘅顏色同質地係點,到時赤洲開返,去到可以留意。」
要留意這麼多東西,文嘉棋坦言:「搵化石,係好難。」專業如他,也有數次尋而不獲的經驗。因為考古除了講求技術、經驗、團隊人數等,有時也看運氣,「好似六合彩咁。」有時石面侵蝕情況不同、光影位置不同,都會影響看見化石的機率。同一個位置,不同時間到訪,可以有不同的發現。
憶戈壁沙漠「尋龍」半月 經歷遍尋不獲 才有出其不意收穫
他憶述,自己仍是博士生時,曾到戈壁沙漠南部「尋龍」。戈壁沙漠面積遼闊,即使團隊已透過地質評估縮小範圍,仍然需花上半月時間探索。他在沙裡尋龍千百度,苦苦探索兩個多星期,都未尋獲有價值的化石。「其實都預計係搵唔到,接受咗呢個結果。」臨走前一日,文嘉棋去了趟「小便」,望著沙漠,他嘆出一口氣,旁邊的團隊成員忽然指向石上一塊白色的痕跡,叫住他「Michael,Michael!what is this?(這是什麼)」
團隊隨即開始清理石頭,逐漸見到一個恐龍爪,繼續向裡面掘,慢慢見到整條速龍手臂、腿部、頭骨,乃至整具速龍屍體。文嘉棋愈發驚喜:「係差唔多perfect(完美)嘅狀態。」他後來還為這具速龍屍體的頭骨製造模型,至今仍存放在他的辦公室內。
他笑說「唔知點解,呢啲事經常發生,通常都係去到臨尾幾日先搵到(重要的化石)。」他想了想,又道「其實有原因⋯⋯你睇咗咁多化石,eventually(最終)你一定會搵到一啲發現。」
12年前加入港大 起初獨軍做研究 信付出必有成果
2012年,文嘉棋讀畢博士,隨後便獲香港大學邀請,在香港做化石研究的「開荒者」。他表示,當時也有其他地方的博物館或研究機構向他招手。惟他成長於香港,又看中香港鄰近恐龍研究水平高的內地,便選擇回流香港。
當時港大地質學僅他一位專門研究化石,加上他初來乍到,沒有自己的團隊,只好獨力做研究。他確信,只要長期做出高水平的研究,耐心等候,必然能有所成果,吸引更多人加入團隊。他笑說「可能我係香港長大,聽到好多success story(成功故事),覺得你要擺好多effort先會有效果。」
你要patient(耐心),喺我哋呢行,你要有呢個特質。
研鐳射螢光成像技術 助勾勒恐龍外形 吸引多國學生追隨
這幾年,他潛心研究恐龍,近年更與美國學者共同研發鐳射螢光成像技術,利用高強度激光,令在骨骼周圍的軟組織發出螢光,勾勒恐龍的外形。慢慢地,也有越來越多世界各地的學生跟隨他做研究:波蘭、匈牙利、法國、阿根廷⋯⋯「證明我哋香港有高嘅研究水平,可以吸引各地嘅學生過嚟。」而這次香港有恐龍化石出土,文嘉棋認為能進一步吸引不同人認識恐龍研究。
事實上,文嘉棋早已料想過,香港有機會發掘到恐龍化石,因為香港的赤洲、荔枝莊和八仙嶺,均有白堊紀時期的沉積岩。五年前,他曾跟外國同事一同登上赤洲島「尋龍」,惟當時未有任何收穫。他笑說,或許當時赤洲與發現化石時的地形面貌不同。畢竟,考古常常牽涉運數。
「呢個就係我鍾意科學嘅地方,有時你唔知(結果)可以咁樣。」尋龍多年,他總結出一種心得,「搵唔到可以發表到嘅標本,呢個係好平常嘅事情,但幾年入面,你可能會有一次係搵到,發表到好嘅文章,你要patient(耐心),喺我哋呢行,你要有呢個特質。」
文嘉棋認爲,這次的發現亦是一個好的教育機會。他希望古跡辦可以讓香港的恐龍研究專家及學生也參與是次化石研究,推動香港的恐龍研究發展,讓市民瞭解香港有能力研究自己的恐龍化石。他亦希望未來有機會與古跡辦合作,參與更加多研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