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減廢變造廢?1.7億個「指定袋」淪「垃圾袋」一文算帳

撰文:譚曉彤
出版:更新:

垃圾徵費重推無期,指定袋淪為免費派發的垃圾袋,生產和派發成本耗費多少公帑?《香港01》周二(8日)向環保署查詢最新的生產及派發成本數字,環保署稱牽涉不同大小指定袋及生產合約,「未能提供相應的生產成本數字」。只能翻查今年5月環保署提供數字,當時庫存有1.7億指定袋,生產成本約為7,400萬元。

除了指定袋生產成本未明,其他行政等開支亦未詳細交代。環保署去年批出多份合約,生產指定袋、倉儲物流、供應指定標籤等,預計價值超過12億元,《香港01》正查詢實際支付金額。政府四月曾經透露自2021年起,三年內花費1.76億元落實和推行垃圾收費,原訂未來一年更會花超過5億元。

即使計劃「墮馬」,前期準備的開支,不能如粉筆字般一筆勾銷。《香港01》總結九大疑問,探討香港人和政府庫房要為垃圾徵費計劃「埋單」多少。

垃圾徵費指定袋。(何頴賢攝)

9個謎團未解:

謎團1:重推無期,來年5.81億推行預算會否縮減?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年4月回應立法會議員提問時,交代了自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條例草案2021年通過後,為落實和推行政策,每個財政年度涉及的開支及人手。2021至2024三個財政年度,開支合共1億7670萬元,每年涉及的人手編制超過55人。剛過去的一個財政年度涉款最多,超過1億2千萬元。

垃圾徵費原訂8月上台,政府來年預留了5億8130萬元、72名人手推行計劃。叫停計劃後,該筆預算將修訂為何?

謎團2:12億服務供應合約何去何從?

為準備推行垃圾徵費,政府去年批出了9份指定袋供應合約、兩份指定標籤供應合約,以及一份倉儲及物流統籌服務合約,所有合約預計批出價值約為12億4800萬元,年期最長達3年半。

金額最大的是去年8月批出的指定袋合約,達11億元,要求九間公司同年10月開始生產指定袋,確保垃圾徵費「上馬」時,市場有穩定及充足的供應。同月批出另一份合約予嘉里物流,負責提供倉儲及物流統籌,為期42個月,預計批出價值超過8900萬元。環保署曾向立法會交代,嘉里去年12月初陸續接收、儲存指定袋及指定標籤,亦已建立車隊負責運送。嘉里又會建立網上平台,讓採購者預約時間到倉庫提貨或安排送貨。

另外,大型垃圾無法使用指定袋,棄置時要貼上指定標籤。環保署去年10月批給出兩份25個月合約給兩間印刷公司生產指定標籤,分別涉款444萬元及462萬元。

垃圾徵費暫緩,政府是否仍需全數支付超過12億元給各個承辦商?如合約中止,又是否涉及毀約及賠償?

謎團3:至今生產了多少個指定袋?

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條例草案2021年8月在立法會三讀通過,環保署一個月後批出734萬元合約予南星塑膠廠有限公司,生產「模擬指定垃圾袋」。在環保署的合約公告網頁上,工程數量一欄為「一批」,沒有列明實際的生產數字。

環保署2021年9月批出合約製造模擬指定垃圾袋。(環保署網站截圖)

到去年批出的9份指定袋合約公告,亦沒有列明生產的數量等要求。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年5月27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曾表示合約沒有規定要生產多少個指定袋,不存在數量達不到規定的問題。

由條例通過至今,承辦商一共生產多少個指定膠袋?《香港01》正向環保署查詢。

謎團4:暫緩推行後,還有生產指定袋?

+2

環保署4月時表示,指定袋庫存夠兩個月用量,已指示生產商停產。到5月尾宣布暫緩推行垃圾徵費後,署方回覆《香港01》,說會按指定袋的存貨量及未來需求,繼續安排供應商製造指定袋。

署方最新昨日(8日) 回覆,說指定袋「設計和功能上有可改善的地方」,即使將來落實垃圾徵費,「現時的指定袋將不再適用」。《香港01》正查詢最後一批指定袋何時生產。若然暫緩推行後,供應商繼續生產需要改善的指定袋,恐怕減廢變成「造廢」。

謎團5:6千萬個指定袋派政府部門,如何避免資源重疊?

環保署昨日(8日) 回覆時指,已向公屋戶派發約1億個指定袋,以及向私人樓宇派發約130萬個。餘下約6000萬個較大型指定袋不適合住宅使用,稍後會派給其他政府部門、公營機構及公共屋邨使用。該批指定袋能使用多久?如何監察減廢或環保成效?

政府部門是否需要優先使用指定袋,而非本身已採購的垃圾袋?會否因為獲派指定袋,令部門能減省購買垃圾袋的成本?有待環保署交代派發詳情。

垃圾徵費指定袋。(何頴賢攝)

謎團6:「智能庫存管理系統」洗費多少?

為了管理指定袋及指定標籤的製造、存貨、分配及銷售情況,環保署早前批出合約開發「智能庫存管理系統」及流動應用程式,讓獲授權的商售商下訂單和提交每月售貨情況。署方1月時透露,承辦商已完成系統測試。不過,該份合約金額、獲批承辦商等資料,在署方網站未見。

謎團7:政府向零售點支付多少服務費用?

+15

同樣未見合約詳情的,還有環保署與連鎖零售商的銷售協議。署方年初表示,已經和主要連鎖零售商簽訂合約,在全港約3000個零售點及網上平台銷售指定袋和指定標籤。零售商包括百佳、惠康、7-Eleven、Circle K等。

根據環保署今年一月公布的《提供指定袋及指定標籤批發服務》申請指引,批發商及零售業界常見做法,是收取貨品售價的15%作為服務費用。署方表示理解,會向獲授權的批發商及零商售提供服務費用。

自一月下旬起,便利店及超市等陸續出售指定袋。一共出售了多少個?涉款多少?政府又支付了多少服務費用?有待署方一一交代。

謎團8:先行先試耗資多少?出售指定袋收益為何?

+1

政府部門、部分住宅樓宇、「三無大廈」等4月參與垃圾徵費「先行先試」計劃。政府5月尾向立法會委員會提交報告總結成效,指部分試點垃圾棄置量減少約一至兩成,回收物數量亦有增加。其中,政府大樓的每日平均垃圾棄置量較試行前一成。不過,「先行先試」涉及的指定袋數量和物流、人手以及行政費等開支,未見載於報告。

「先行先試」計劃列明政府部門,需要付費購買垃圾收費指定袋及標籤。《香港01》正向環保署查詢出售的數量及銷售收益。

謎團9:「綠展隊」何去何從?

署方2018年成立「綠展隊」,負責在社區宣傳教育減廢回收及支援社區回收工作,每年開支約為1億元。現時隊伍約有200人,包括74位非首長級專業人員和142位非公務員合約僱員。

「綠展隊」其中一個重點工作,是宣傳垃圾徵費——由去年8月至今年2月,該隊約有1500次相關宣傳推廣活動。垃圾徵費重推未有時間表,「綠展隊」人手規模及開支有否需要縮減?

立法會議員倡政府透明、交代開支等詳情:等市民知道代價

江玉歡認為市民都需要知道計劃花費多少公帑。(盧翊銘攝)

立法會議員江玉歡認為,政府應公開推行垃圾徵費的費用總額,包括製造指定袋及標籤的總費用、數量等,「我真係唔係要怪罪佢,因為呢件事(暫緩)係大部分市民嘅意願,咁我哋都鬆一口氣⋯⋯但我地都要埋單找數,市民都要付出代價,政府公開的話,可以等市民同社會都知道要付出幾多代價。」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