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兩新學院迎數字化博雅 副校姚新:為社會解決問題的初心不變

撰文:凌益琛
出版:更新:

以實踐「博雅教育」為辦學宗旨的嶺南大學,近年加強推動數字化,相繼成立「跨學科學院」和「數據科學學院」。1月履新出任嶺南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的人工智能專家姚新透露,兩個學院合共吸納超過30名優秀學者加入,但嶺大不會一味擴張,更不會隨風變動,而會保持初心:「我們重視的不是大家說『我是什麼專業的』,而是『你現在想解決什麼重大問題』。」至於全球化競爭下,香港所面對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挑戰,姚新認為應該有更深入思考,人才不只引進來,也要走出去。

以實踐「博雅教育」為辦學宗旨的嶺南大學,近年加強推動數字化,相繼成立「跨學科學院」和「數據科學學院」。(資料圖片)

月初,香港大灣區教育融合發展智庫主席陳錦雲與嶺南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姚新,就博雅教育發展、教育國際化以及教育資源可持續發展等話題展開討論。《香港01》獲授權轉載有關內容,全文如下:

問:您出任嶺南大學新設立的「副校長(研究及創新)」一職,來了香港有大半年時間,有什麼感受?對於嶺南大學在國際化合作以及大灣區的合作,有什麼想法?

答:國際化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吸引國際學生和教師,更在於通過教育提升學生的全球視野和創新能力,是要讓思維方式站在國際的高度。我們現在需要思考的是博雅教育在現代數字社會的含義是什麼,傳統的博雅教育講全人教育,要全面發展,要為社會服務。當社會轉變為數字社會之後,如果這個概念還停留在以前就跟不上時代變化了。這就是為什麼嶺南大學校訓講「Education for Service」,當中的Education一定是需要包含science education的。

嶺南大學積極與產業合作、引進國際高端人才、發展數據科學都是經過這些深層次的思考的,我們要思考博雅教育如何能在現在的社會中做的更好。所以我們現在做國際化也好,創新也好,找的不僅僅是科研做得好的國際人才,還要懂得科研背後如何讓學生、讓社會受益。這是嶺南大學的特點。

剛才還提到大灣區,我覺得這是嶺南大學的一個優勢,我們的地理位置很靠近深圳。雖然香港缺乏高科技產業,但在人才培養和基礎科研方面的實力顯著,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領域的高質量與靈活適應性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香港應當利用其成熟的創新思維培養模式,在大灣區發展戰略中發揮獨特優勢,尤其是在硬科技領域有所突破,通過雙向混合教育讓畢業人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

高等教育國際化以及人才引進我認為應該有一些更深入的思考。為什麼我們很難請到一些外籍專家,我在想這裡面是不是有一些系統上的不足。引進國際高端學者與教育資源的時候,建立一套全方位的國際化體系可能很重要,需要確保整個環境(如中小學校)都能提供國際化支援。高端人才攜帶家人來了,他們的孩子在香港上中小學,能夠融入並享受當地教育環境。香港在大灣區跟其他的城市相比這方面是最有優勢的,要把這個國際化優勢再放大一點,我覺得香港這個地位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1月履新出任嶺南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的人工智能專家姚新透露,兩個學院合共吸納超過30名優秀學者加入,但嶺大不會一味擴張,更不會隨風變動,而會保持初心:「我們重視的不是大家說『我是什麼專業的』,而是『你現在想解決什麼重大問題』。」(嶺南大學網站)

問:嶺南大學成立了數據科學學院,未來將如何引領具有博雅教育傳統的嶺南大學的進一步發展?

答:做新事情肯定都是困難的,我們在秦泗釗校長的帶領下,數據科學學院五月份成立至今已經有十多位教授加入,新學期開始也有本科生和博士生進入學習。以前嶺南大學在商學院下設有電腦及決策科學系,現在也併入數據科學學院。這樣有利於把相關學科綜合發展,並做的更加專業。今年這個新成立的學院不但收生有增加,學生質量也明顯提升。

問:成立新的學院之後,嶺南大學獲得香港研究資助局(RGC)的科研資助會否集中在這個領域?

答:RGC的資助是通過競爭獲得的。嶺南大學從RGC獲得的科研經費,在去年增長30%的情況下,今年再增長了17%。從學校內部經費分配而言,新學院在建立初期會有學校的啟動支持。除了數據科學學院,我們之前還成立了一個跨學科學院,學校也同樣很重視。跨學科學院的主題是「可持續發展」,嶺南大學的傳統就是關心社會上大家關心的大問題,在「可持續發展」這個主題下包括幾個研究方向:生物多樣性(注重香港本土的生態環境)、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等等。這兩個學院這一年吸引到超過30位優秀學者加入,但是我們也並不是一味擴張,我們還是要維持嶺南大學小而精這個傳統。

問:博雅教育、全人教育大家討論了很多年,現在很多學校也在通過加入多元的學科實現轉型,您怎麼看待嶺南大學的「轉型」?

答:首先我認為,不要跟着風向隨意變動。嶺南大學宗旨是要做全人培養、博雅教育,為社會解決實際問題的初心沒有變,也不能變,這是嶺南大學的根基。如何把抽象的宗旨變成實際作法呢?從研究和創新的角度來說,我們做研究要聚焦,要從解決重大社會問題的本身出發,而不僅是從研究者自己的專業出發。所以在嶺南大學,我們重視的不是大家說「我是什麼專業的」,而是「你現在想解決什麼重大問題」,以社會上的挑戰為出發點,這個是做博雅教育的長處。要解決社會上的大挑戰,那肯定不是單一專業的問題,而是圍繞問題把大家各自的專業知識加進去,多學科交叉研究。

「北部都會區」將以產業發展為導向,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包括在洪水橋及新界北新市鎮等地預留用地作專上院校發展,打造「北都大學教育城」。(資料圖片)

問:聽了您的分享,我理解嶺南大學設立了數據科學學院和跨學科學院,沒有改變原來博雅教育的價值觀,反而更加強調用科技的手段、創新的手段來達到服務全人類的目標。與內地合作方面,嶺南大學已經有哪些具體項目和成果?接下來在大灣區有什麼發展的規劃與部署?

答:高新技術在當今的發展非常重要,但是香港尚不具備這樣的產業佈局,應該強調於與內地城市的互補配合,這個時候就能夠發揮香港學校對於人才培養的優勢。內地有些學校擅長培養工程師,卻尚未專注于以全人培養為主的博雅教育。因此我們與內地高校有很好的互補性,可以嘗試通過建立聯合實驗室、學生到內地實習等方式,促進科技和教育領域的合作。

當然我們不局限在大灣區,我們也與其他內地城市積極交流。如何利用香港的優質教育資源和創新能力,與內地城市(包括高校)共同提高科技水準和經濟發展,這也是我們重要的發展方向。

問:香港高等教育是香港重要的「金字招牌」,香港特區政府將在北部都會區建設「北都國際大學城」,也提出建設「國際教育樞紐」的願景,您對香港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有何建議?

答:嶺南大學非常歡迎北部都會區的建設,我覺得步伐有些慢了。「北都國際大學城」建成之後,一是可以增加高校的科研空間,其次是能夠把香港的高等教育和基礎研究與大灣區的產業鏈接起來。嶺南大學地點位於屯門,15分鐘巴士就到了深圳灣,我們與大灣區的融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例如,我們開辦的數據科學碩士、博士學生,到深圳科技企業裏面實習就很方便,這對我們學科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好處。

香港共有八所法定公立大學,其教育資源與大灣區產業發展存在巨大互動潛力。我們既然有這個潛在的財富,就要想辦法「變現」,怎麼變現呢?就是要通過加強與大灣區產業界的交流合作,實現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和轉化!與此同時,在制定教育和產業發展策略時,需綜合考慮,避免教育發展與產業發展脫節。

香港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對國際交流和合作的潛在限制,目前在有些領域開展深度國際合作可能會遇到一些困擾。我覺得國際化除了將優秀學者引進來,也要鼓勵和支持大家走出去。至少在嶺南大學,我們給了老師和學生們很多走出去的機會。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