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鏈球菌|感染累計40宗2人亡!處理淡水魚4重點 現2症狀即求醫

撰文:陳映蓉
出版:更新:

乙型鏈球菌再增感染個案!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昨日再確認13宗乙型鏈球菌感染個案,涉及累計40名病人,3人嚴重2人死亡。其中部分患者曾接觸或處理生的淡水魚、或不排除進食未徹底煮熟的淡水魚。究竟應該如何處理淡水魚?又可以如何預防感染乙型鏈球菌?

本港累積40宗乙型鏈球菌感染個案,大部分曾接觸或處理生淡水魚。(資料圖片)

乙型鏈球菌感染原因|進食未煮熟淡水魚?

乙型鏈球菌感染個案涉及累計40名病人,其中31宗個案在病發前曾接觸或處理生的淡水魚,另外6宗個案不排除進食未徹底煮熟的淡水魚。當中沒有人從事魚販、漁業養殖相關工作,淡水魚亦購自11個不同地區共23個街市,因此衛生防護中心認為受影響的淡水魚可能涉及批發層面。

乙型鏈球菌感染症狀|恐致敗血症 3類人高危

食物安全中心指出,乙型鏈球菌存在於哺乳類動物、兩棲類動物、爬蟲類動物、魚類等動物當中,亦有20-40%健康成年人的腸道存在乙型鏈球菌。

乙型鏈球菌可導致身體血液、肺部、骨頭和關節等各部分受到感染。尤其是長者、免疫力弱人士、孕婦等高危人士若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可以引致敗血症、化膿性關節炎、腦膜炎和感染性心內膜炎。

侵入性乙型鏈球菌(ST283)較具致病性

目前在香港肆虐的侵入性乙型鏈球菌屬基因序列型283,衛生署指出,侵入性乙型鏈球菌(ST283)是較具致病性的菌株之一,即使健康的成年人或較少病患的人士中也有機會感染。有報告指出,侵入性乙型鏈球菌(ST283)主要存在於淡水魚中,特別是養殖魚,而感染乙型鏈球菌(ST283)則與進食或不當處理含菌的食物有關。

有報告指出侵入性乙型鏈球菌(ST283)存在於淡水魚中。(資料圖片)

本港2021年曾爆發乙型鏈球菌 死亡率達30%

本港亦曾在2021年爆發乙型鏈球菌(ST283),當時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指,年紀愈大,感染乙型鏈球菌「ST283」後的死亡率愈高,介乎6至30%不等。

延伸閱讀:乙型鏈球菌︱一文看清病徵、感染途徑 專家警告死亡率可高達30%

另外,本港近幾年爆發的侵入性乙型鏈球菌均集中在9月至10月,專家指或因夏季水溫升高,有利細菌在養殖場繁殖。

乙型鏈球菌感染症狀|發炎發燒 脊椎關現腫痛

感染乙型鏈球菌初期可能會有發燒或身體不適,到後期有機會在頸椎、脊椎、關節、腳踝等位置出現膿腫或疼痛。衛生署則提醒市民,如在接觸或處理淡水魚後出現傷口發炎或發燒等病徵,應盡快求醫。

購買及處理淡水魚4大重點

雖然香港已經禁售淡水魚生超過30年,但在處理淡水魚的過程中亦有危險性,尤其在處理淡水魚時遭割傷和有外露傷口等,都有可能因而受到感染。

衛生防護中心提醒市民應避免徒手直接接觸水產或污水。(資料圖片)

由於感染個案並非來自個別街市,衛生防護中心認為受影響的淡水魚可能涉及批發層面,市民在選購水產時,不應使用店鋪提供的毛巾,亦要留意店舖的衛生環境。

處理淡水魚4大重點

【1】戴上手套

處理或接觸淡水魚時應戴上手套,避免徒手直接接觸水產或污水;一旦觸碰了未經完全烹煮的水產應盡快使用梘液和清水洗手。

【2】徹底煮熟

切勿進食任何淡水魚刺身、未經烹煮或未完全煮熟的淡水水產;應確保食物徹底煮熟(食物中心溫度須至少達到攝氏75度),以消滅致病菌。

【3】傷口勿接觸水產

若雙手帶有傷口,切勿直接接觸水產;若在處理水產的過程中造成傷口,須立即徹底清潔傷口,並以防水敷料妥善覆蓋。

【4】生熟分開放

生熟食物要分開擺放,並且用不同的刀具及砧板分開處理,避免交叉污染。

參考資料: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食物安全中心、政府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