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改革|張炳良:做回自己保獨特性 忌浮誇、入政治正確窄巷

撰文:文維廣
出版:更新:

前運輸及房屋局長、教大公共行政學講座教授及顧問張炳良指,香港改革,關乎在新時代好好做回自己的戰略地位,且需彌補2019年動亂後的裂痕、重建信任。他指,香港進入「 愛國者治港」 新時期,如何在「一國兩制」下既重國安也倡自由開放,既愛國也擁抱世界,在在考驗特區制度韌力及政府治理藝術。官員和工商專業皆須解放思想,重拾「Can do」(搞掂)精神,並忌浮誇,不走入政治正確窄巷。

他又指,中央仍希望香港維持獨特性和國際化,三中全會提出打造「開放」高地和「國際高端人才聚集」高地,正是香港可發揮優勢之處。

張炳良。(教大FB截圖)

張炳良今日(25日)在《信報》撰文指,因應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香港近期也多了人談改革。香港可說乃改革之都,靈活變通,在亞洲四小龍中,造就不靠政府引導市場的另類成功發展模式。

回歸後首任特首董建華曾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資料圖片)

董建華提一系列改革「生不逢時」

回歸早期,改革頻仍,首屆行政長官董建華以改革房屋、教育、安老及振興產業包括創新科技為重點,延續公營部門改革,更推行公務員制度改革,並且提出發展各種「中心」及數碼港中藥港等,以強化香港地位。

惟自我革新漸失勁力,因為回歸後政經環境有變,使大時代官僚視野不足的弱點盡露。有說若非出現一場亞洲金融風暴,香港也許脫胎換骨,但不少改革生不逢時,失色收場。自此官員們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且政府班子及政務官應對危機的能力日受懷疑。傳統公務員多拙於市場經營認知,主要依賴規管及派錢手段。

他指,日常性施政檢討及改進一直持續,現屆政府也不例外。歷任特首均強調政府推動經濟與民生的角色,兩場金融風暴之後調整了對振興市場包括支援中小企的政策,逐步走向有為政府。

2019年本港爆發暴亂。(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直至2019年動亂的轉捩點,按一些經濟表現及民生指標包括醫衛、教育、就業率、公共交通、基建質素、城市安全等,香港均位世界前列,不過,繁榮背後,貧富差距不減反漲,城市發展容量不足,經濟結構狹窄卻轉型乏力,市民普遍並不快樂。

政制與國教問題處理不好 終造成2019年悲劇

他認為,此乃港式資本主義急需解決的體制缺陷,回歸前的財經設想回應不了新世紀全球化及區域競爭加劇的衝擊,更遑論科技革命及數字經濟帶來的新挑戰。有指回歸後停滯不前皆因公務員懶政,此乃狹視之見,官僚主義乃普世通病。他認為,因政制問題及國民教育處理不好,讓身份政治極端化,議會失效,官員動輒得咎,政策改革滯後,且鄰避心態日重。普選之爭耗盡社會精力,泛政治化下流於空轉,長遠規劃改革備受忽視,最後分離主義抬頭,造成2019年的悲劇。

亂後香港面對經濟和政治的雙重壓力更大。國際上尤其西方感到香港倒退、自由受限,部分港人及外資失去信心。經濟不好,自難政通人和。香港原有的中西「中介」角色受地緣政治惡化所削弱,但中央仍期望香港維持其獨特性及國際化,要能內地城市所不能,故應靈活運用「中國香港」身份,致力國際循環,抓大放小,避免教條,勇拓空間,透過新經濟動能再造中介作用(re-intermediation)。

全體主要官員(李家超FB影片截圖)

官員與商界要解放思想 重拾「Can do」精神

從中央看,香港進入「 愛國者治港」 新時期,但如何在「一國兩制」下既重國安也倡自由開放,既愛國也擁抱世界,在在考驗特區制度韌力及政府治理藝術。官員和工商專業皆須解放思想,重拾「Can do」(搞掂)精神,肯闖敢試,並忌浮誇,不走入政治正確窄巷。

亂後急需彌補裂痕、重建信任。目前社會上公然反政府的行為不見了,但仍有懷疑官方、抵制或躺平的情緒,若皆視作軟對抗而未好好疏導,徒添對政府的疏離,改革會事倍功半。

香港改革,關乎在新時代好好做回自己的戰略地位,走出政經桎梏,更要做到「國家所需,香港所長」,配合深化改革。應以大灣區為平台,充實強項,補充不足,既鞏固及提升金融、專業、空海運及高質物流, 也銳意發展創科、教育及其他增值領域,包括社會管理及文化,打進世界。三中全會提出打造「開放」高地和「國際高端人才聚集」高地,正是香港可發揮優勢之處。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