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國制裁的魯比奧如何開展對華外交?特朗普能接受嗎?
沒有最強硬,只有更強硬。特朗普內閣成員人選陸續公布後,一群對華鷹派集結是各方的普遍觀感。
此前被特朗普宣佈將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沃爾茲(Mike Waltz),職業生涯具有濃厚軍方背景,個人行事往往大膽直接,敢於冒險。看重意識形態領域的競爭,是美國國會中公認對華政策立場最為強硬的議員之一,近年來他持續在國會中發起或參與反華提案。
被特朗普提名的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思維充滿對抗性,認為中國是一個「嚴重的威脅」,他主張美國要採取措施遏制中國的發展。
當地時間11月13日,特朗普又宣佈了一項重磅消息。佛羅里達州聯邦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將被提名為國務卿。國務卿在美國政府各部部長中排名第一,地位僅次於正、副總統,位於美國總統繼任排序的第四位。在過去十餘年的參議院生涯中,魯比奧以對中國、古巴、委內瑞拉等國的強硬立場而聞名,是右翼鷹派外交政策的重要代表,「新冷戰」的旗手式人物。
不少聲音認為魯比奧擔任下一任美國國務卿,那麼中美除了貿易戰之外,在意識形態、經濟科技等等諸多領域,必然爆發更激烈的對抗。
但這樣的局面真的符合特朗普的需要嗎?
「All in」式對華強硬已失敗
現在的特朗普不是2016年的特朗普,現在的中美關係也已經不是2016年的中美關係。特朗普第一任期掀起對華貿易戰,中美關係迅速結束對話接觸走向了對抗。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四年是中美關係全面轉向的四年。
拜登2021年上台後,沒有撤銷特朗普的對華關稅,中美之間的對抗從貿易戰全面擴大到經濟科技等多重領域。拜登政府提出小院高牆、重振盟邦體系等措施,是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對華強硬政策的基礎上更加規範化、體系化講究策略性的對華打壓政策。
拜登政府的對華策略是競爭、對抗、合作,該競爭時競爭,該合作時合作,該對抗時對抗。拜登政府沒有采取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全面打壓對抗政策。原因是中美不可能不接觸不合作。在歐洲盟友反對之下,拜登政府提出的孤立中國脱鈎政策,最後不得不調整為「去風險」。美國全面打壓、集結盟友對華對抗的政策遭遇盟友和國際社會不少國家的反感。在中美之間居中是越來越多國家的選擇。
從2016年到今天,經過特朗普四年拜登四年的對華政策發酵,至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對華全面打壓和對抗是不現實的。
特朗普捲土重來,貿易戰難以避免。特朗普政府的內閣成員,從國務卿到國安顧問再到國防部長,全面對華強硬的色彩,看起來比拜登時期更甚。但問題是現如今美國全面施展對華強硬政策的空間不足。不管不顧揮舞圍堵打壓大棒的空間已經收窄。
魯比奧是共和黨傳統建制派成員,他的對華強硬色彩,放在小布殊時期或許是奏效的。而如今,已經沒有一個以美國為核心的國際環境,也沒有一個相對較弱的中國,可供魯比奧施展毫無保留的強硬。
拜登政府重振盟邦體系,聯合盟友組建美日印澳、美日韓等機制,推動北約向亞太轉移,幾乎所有的政策,都是輾轉騰挪,在爭取盟友的支持來對抗中國。特朗普上任後,美國突然間就有了一邊同盟友打貿易戰,一邊同中國打貿易戰的能力了?拜登時期的美國需要聯合盟友,特朗普上台後美國就擁有了同時向盟友和中國揮舞大棒的能力了?並不見得。
被中國制裁的魯比奧會被特朗普捨棄嗎?
「讓美國再次偉大」,是美好的願景,但不是因為政策強硬所以偉大,強硬的前提是真的偉大,偉大是強硬的基礎。魯比奧等特朗普內閣成員還是應該先讓美國再次偉大起來再談強硬。
魯比奧個人早於2020年就因其涉港、涉疆問題上表現惡劣,兩次被中國列入制裁名單。被制裁人員通常會被禁止入境內地和香港、澳門。魯比奧被中國制裁,作為國務卿不能和中國正常溝通。這絕對不正常。中國不可能因為魯比奧將是美國國務卿就解除制裁。如果未來魯比奧作為國務卿失去在對華關係上有作為的空間,特朗普會如何?他是否能夠接受這樣的局面?
特朗普比第一任期更加成熟了,在國內懂得團結共和黨建制派,懂得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他劫持了共和黨,深刻影響了美國,同時傳統政治的治理模式也深刻影響了特朗普。他已經不是政治門外漢,他應該已經認識了政治的複雜性,很清楚政治尤其是國際政治、中美關係的含義。他對於中美關係的認識不會還停留在上一任期的對華貿易大棒。
如果只是一味強硬,沒有任何意義。這一任期可能是特朗普最後一個任期。自信滿滿的特朗普對內要成為新的造王者,對外要全力鑄就政治遺產青史留名。而當今任何重大國際議程,沒有中國和美國的共同參與支持,很難成形。特朗普不可能認識不到同中國溝通合作的必要性。未來,總要有人為特朗普的壯志難酬付出代價。被中國制裁的魯比奧,會不會因為開展工作工作不力被特朗普開掉,大家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