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派兵援俄可能影響中歐關係:歐洲嚇壞了,中國怎麼辦?
近期,朝鮮派兵援俄不僅引發烏克蘭與韓國反彈,也開始波及中歐關係。
10月28日芬蘭總統斯圖布(Alexander Stubb)飛抵北京開展訪問行程,並於29日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雙方討論俄烏戰爭相關話題時,習近平闡述了中方的原則立場,表示願同包括芬蘭在內的有關各方共同努力,繼續為推動和平解決危機發揮積極作用。
但斯圖布則提及朝鮮派兵援助俄羅斯一事。據路透社報道,斯圖布是代表北約和歐盟向習近平指出朝鮮正持續進行援俄行動,包括運送武器和士兵到俄羅斯,並強調這是對俄烏戰爭的升級、擴大和挑釁。他指出,中國愈支持俄羅斯,就愈難與歐洲建立良好關係。
顯然,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北京便竭力平衡穩定的中歐關係,如今又因俄朝合作再生波瀾。
歐洲在怕什麼
首先觀察朝鮮派兵援俄的背景與動機。
眾所周知,俄朝關係源遠流長,冷戰時期蘇聯就是朝鮮的重要經濟和軍事援助提供者;蘇聯解體後,朝俄關係雖一度冷淡,但近年美朝、美俄關係的同步惡化,又讓兩國在地緣政治的壓力下走到一起。如今朝鮮面臨長期制裁、經濟困境,俄羅斯又因俄烏戰爭而遭西方孤立,兩國的戰略合作當然也逐步加強。
截至目前為止,朝鮮向俄羅斯派遣軍事人員的具體細節尚不完全清楚,較可能的情況或許是,朝鮮主要提供非正規軍或後勤支援,而非大規模正規作戰部隊。這種「援助」一方面展現了朝鮮對俄羅斯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能藉著「代理人式」支援,來規避更大範圍的國際譴責。
而從朝鮮長期被國際社會極端孤立來看,這次對俄援助既是某種「破局」嘗試,也是對國際制裁的反擊。朝鮮可能藉此獲得俄羅斯的財政或能源資源補給,來緩解自身經濟困境;而藉由俄朝軍事合作升級,朝鮮也可能在聯合國等多邊場合獲得更多俄羅斯動員的支持票,提升自己在國際議程的話語權。
但即便朝鮮軍援可能起到的戰場扭轉作用不大,歐洲還是對此表示擔憂,關鍵原因可能是:在各國普遍的戰爭疲勞下,朝鮮派兵援俄即便不等於「天降神兵」,還是可能導致烏克蘭戰爭的複雜化。
回顧過去2年,自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歐洲國家便在外交、經濟和軍事層面全面支持烏克蘭,並與俄羅斯展開了高強度的地緣對峙與圍堵。但這種支持經過2年拖磨,已讓各國疲憊不堪,且從當前戰場態勢來看,烏克蘭要徹底收復失地的機率已是微乎其微,俄羅斯更不可能雙手奉還,當前歐洲各國之所以還願支持,除了政治正確的餘溫外,恐怕更多是在等美國總統大選塵埃落定,再來就要協調俄烏的戰後安排與地緣補償。
在這種背景下,突然出現新的外部勢力加入戰事,即便這對實際戰線的影響不大,還是可能成為衝突加劇的導火線,讓歐洲期望的「安然落幕」再起變化。即便俄烏戰爭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俄羅斯與北約的代理人戰爭,但從歐洲的視角來看,當然是自己利用代理人可以、俄羅斯不行,而朝鮮的入場,正是讓歐洲感知到了新風險:多國軍事力量可能在烏克蘭境內形成複雜代理人戰爭的新局面,即便從現實來看,俄羅斯能找到的派兵盟友其實不多,歐洲還是認為這會是新的潛在威脅,且可能迫使自己在烏克蘭投入更多資源來保證邊境安全。
正因如此,歐洲即便已經對朝鮮實施了多項制裁,此次對俄軍援還是可能促使歐洲採取更多措施加強制裁,來阻止朝鮮繼續向戰場輸送軍力。而這種制裁不僅針對朝鮮本身,還可能波及為朝鮮提供物流或武器的第三國,甚至可能迫使歐洲重新評估與朝鮮保持經濟往來的亞洲國家。
中國要怎麼辦
在這種背景下,與朝鮮同樣存在特殊關係的中國,也成了被檢視對象。
雖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中國的立場一直趨於中立,但北京與莫斯科的友好關係始終讓歐洲國家不安;朝鮮與中國的地緣關係以及長期政經聯繫,更可能讓歐洲將朝鮮援俄與中國扯上關係,從而加大對北京的要求與施壓。
首先是對中國的外交施壓。歐洲國家可能要求中國採取更多對朝限制措施,甚至會通過外交途徑要求中國明確譴責朝鮮。歐洲國家當然心知肚明,直接制裁俄朝能起到的作用不大,所以選在中國這端加碼,希望通過北京施壓來遏制朝鮮援助,以保證歐洲在烏克蘭衝突中的安全利益。與此同時,若中國對朝鮮行為表示默認,歐洲則可能會認為這是中國對俄援助的間接體現,進而影響到中歐關係的走向。
再來是對中歐經濟關係的影響。中國和歐洲在經濟上具有高度依賴關係,雙方在清潔能源、數位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有廣泛合作。如果中國被認為間接默許朝鮮援俄,歐洲可能藉機審視自己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甚至可能採取貿易壁壘等措施,中國將面臨對歐經濟關係受挫的風險。
整體來說,從斯圖布代表北約和歐盟與中方交涉來看,朝鮮援俄正在擾動中歐關係的脈動,讓雙方長期的經濟合作定位,多出安全威脅的不和諧音。歸根結柢,還是因為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歐洲便始終擔憂中俄之間的「準聯盟」關係,所以才在這次朝鮮援俄上大做文章,以中歐關係迫使北京表態。
不過從中國的立場出發,中歐、中俄、中朝關係的權重儘管不同,卻都是不能輕易捨棄的重要樞紐。因此針對此次朝鮮援俄引發的中歐摩擦,中國可能傾向採取更加中立的態度,也就是雖不正式施壓朝鮮、譴責俄朝合作,卻可以在國際場合淡化與朝鮮的關係,同時表明自己在烏克蘭問題上的中立立場,並且一如既往強調自己對烏克蘭主權與領土完整的支持。這種策略既可以部分緩解歐洲擔憂,也能避免中歐關係因朝鮮行為進一步惡化。
當然從過往做法來看,北京為緩解歐洲疑慮,也可能採取一系列安撫性措施,例如在某些商品上加強對歐市場開放,增進貿易合作,進一步深化與歐洲的能源、科技、環境保護領域合作,以此向歐洲釋放善意。這種方式可以部分削弱朝鮮行為對中歐關係的不利影響,並使歐洲在對華政策上更加穩健。
不過從長期視角來看,朝鮮援俄對中歐關係的影響可能只是短期現象,尤其伴隨俄烏戰爭的結束或趨緩,歐洲也可能會重新調整對華態度。當然,中歐關係的長期走向取決於雙方在多邊問題上的態度,包括對烏克蘭問題的立場、對伊朗和朝鮮問題的政策,以及在多邊組織中的合作意願,更受中美博弈調度。在可見未來內,中歐關係將更加複雜,但仍會保持一定的合作基礎。
整體來說,在俄烏戰爭持續的背景下,朝鮮援俄不僅加劇了戰事的複雜性,也促使歐洲的對華姿態轉趨謹慎甚至強硬。即便長遠來看,這或許只是中歐關係的一段小波折,但治大國如烹小鮮,北京還是有必要採取靈活的應對策略,來維護中朝俄特殊互動下的中歐經濟合作,減少朝鮮問題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