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黨席位未單獨過半 石破茂繼任日本首相的三重挑戰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日本眾議院選舉10月28日落下帷幕,在日本眾議院465個席位中,自民黨獲得191席,公明黨獲得24席,立憲民主黨獲得148席,國民民主黨獲得28席,維新會獲得38席,共產黨獲得8席。執政的自民黨未獲得單獨過半席位(233席),自民黨和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共計215席,也未超過半數。這是2009年來的首次。

石破茂在9月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中勝出,8天後他就宣佈解散眾議院大選,如果他沒有解散眾議院大選,下次眾議院選舉是2025年,他還有一年的首相任期,此番解散眾議院選舉,對石破茂來說並不是一個好的結果。

不過,自民黨根基尚在,仍然是最大的政黨,其席位超過第二位的立憲民主黨43席。自民黨和公明黨合作將近20年,如果繼續聯合組閣只需要再團結18個席位。立憲民主黨148席需要聯合85個席位才能夠獲得執政資格,其牽頭組閣的難度要遠遠高於自民黨。

自民黨在眾議院選舉中慘敗,但仍保住國會最大黨地位,首相石破茂稱無意下台。圖為他在10月27日於自民黨總部內就選舉結果會見傳媒。(Reuters)

從(舊)國民民主黨中分裂出來的國民民主黨擁有28席,已經表態不參加自民黨或立憲民主黨的組閣。維新會在過去數年中同自民黨有良好的合作關係,自民黨可以拉攏維新會,也可以聯絡其他的無黨派的12席位,儘管需要花費一番功夫,但是作為第一大黨,自民黨獲得牽頭組閣權的可能性最大。

選舉結束後,各方輿論紛紛拋出石破茂是否會引咎辭職的問題。石破茂五次參選自民黨總裁,目前的首相位置是石破茂奮鬥半生的結果,如果揮袖而去,再重出江湖將會更難。石破茂在記者會上表示:「選情非常嚴峻,至於我本人是否應該承擔失敗責任,目前不是我該開口說的話。」

自民黨具體負責大選工作的自民黨選舉對策委員長小泉進次郎說:「因為我的力量不足導致出現這樣的結果,我對不起全國的同志。作為自民黨選舉對策委員長,我負有責任。」小泉進次郎年齡尚輕,他前不久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支持石破茂,此番又有主動承擔責任的表態,如果他願意引咎辭職,那麼將是對石破茂的又一次助攻,也有助於其未來的首相之路。

目前最大在野黨日本立憲民主黨領袖野田佳彥10月27日就大選結果會見傳媒。(REUTERS)

石破茂現如今首要挑戰是儘快尋找聯合執政者。日本憲法規定,在因眾議院解散而舉行的總選舉之後,必須在30天內召開國會。此次的期限為11月26日。根據選舉投票日後約10天召開國會的慣例,目前有在11月7日召開國會的方案。但如果執政黨議席未能達到過半數,無法形成穩定體制,國會召開時間可能會推遲。

自民黨如果要繼續執行,繼續尋找合作者是當務之急。若自民黨和公民黨以及第三方形成新執政聯盟,將是以往未出現過的情況。這種執政形態,其合作難度更大。公明黨席位僅有24席,如果引進38席的維新會,勢必對24席的公明黨地位造成衝擊。這對石破茂來說是不小的挑戰。

石破茂的第二大重要任務是團結黨內。高市早苗在9月的總裁選舉中是石破茂的最大對手,現如今仍然是黨內的反對派,四處宣揚要將石破茂拉下馬。高市早苗的政治主張過於激進,不是適合的首相人選,但她能夠走向前台公開反對石破茂,背後有一眾自民黨大佬的支持。不少自民黨政壇大佬比如自民黨前幹事長甘利明、現任法務大臣牧原秀樹、現任農林大臣小里泰弘、前文部科學大臣下村博文、前奧運擔當大臣丸川珠代等重量級政治家落選。自民黨前幹事長二階俊博之子二階伸康以「繼承地盤」的形式參選也落敗。但老人的政治能量不能夠用選票來衡量。

日本首相石破茂10月1日率領一眾內閣成員會見傳媒,但之後卻捲入「P圖」爭議。(Reuters)

石破茂一直以來反對安倍經濟學,但自民黨內的不少力量已經安倍經濟學形成的政經利益結合體的代言人。石破茂長期以來以邊緣者的身份出現,他上台後如何綜合兼顧各方利益才是焦點。目前石破茂坐穩政權分享權力遠比大刀闊斧實現政治抱負要來得更緊迫。

作為自民黨總裁,石破茂還需要儘快清除黑金政治的惡劣影響。此次選舉自民黨失去單獨過半席位的同時,立憲民主黨席位猛增到148席,一漲一落之間代表了一定的民意。但要看到民主黨過去15年經過分裂組合的反覆折騰,民意基礎已經相對較弱,難成氣候。且按照不變價計算,2022年和2023年日本GDP增速分別為1.0%和1.9%,增速表現尚可。自民黨執政的經濟基礎是尚在的。黑金政治只是點燃了民眾對自民黨的不滿。石破茂本人一直清明。他需要帶動自民黨儘快擺脱黑金污點,爭取在明年7月的參議院選舉中打一個翻身仗。

然而,石破茂是否有類似於安倍晉三一樣在日本政壇長袖善舞的能力?如何擺脱黑金影響不僅僅是一場輿論戰。團結黨內各派也不僅僅是讓利這麼簡單,團結其他黨派聯合執政更需要高超的協調能力。作為一個有政治理想和路線圖的政治家,石破茂需要證明自己是「完人」和「能人」的結合體。一着不慎,石破茂很可能被迫接受下台的厄運,日本政壇是否再次進入頻繁換相的政治周期亦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