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與中國關係回暖 學者:莫迪政府希望向北京「攞着數」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喀山金磚峰會舉辦之際,傳來了中國和印度在喜馬拉雅爭議邊界地區達成解決方案的消息。印度外長21日稱中印脫離接觸進程已經完成。中國外交部25日也表示,一線部隊正在開展相關的工作,目前進展順利。

本文轉載自觀察者網,作者:阮佳琪,原文標題《「從美國沒撈到好處,印度掉頭找中國去」》

一向狠批「印度將所有雞蛋放在美國籃子裏」、「莫迪對華短視犧牲印度利益」的尼泊爾學者、香港《亞洲時報》網站專欄作者布特爾(Bhim Bhurtel)也關注到此事。在他看來,印度之所以掉頭與中國緩和關係,是因為在拼命加強與華盛頓關係的過去數年裏,並未從美國獲取到預期的利益。

布特爾10月24日在網站發文指出,從2016年開始,由莫迪(Narendra Modi)領導的印度開始向美國高調示好,嘴上信誓旦旦稱沒有同華盛頓聯手遏華的意思,實則接連簽署了多項協議以加強與美關係,附和奧巴馬(Barack Obama)時期提出的美國「亞洲支點」戰略,引起中方的強烈不滿和警示。尤其在2020年中印邊境衝突後,兩國關係緊張持續至今。

然而,在進入第二個總理任期之後,莫迪政府逐漸發現,印度不光在吸引美國投資以及地緣政治方面「損失慘重」,美方未經許可在印度專屬經濟區開展所謂「自由航行」,向印度施壓要求其停止購買俄羅斯廉價石油、調查美籍錫克教活動人士暗殺案件等行為,也在一再觸及印度底線。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23日會晤印度總理莫迪(China Daily via REUTERS)

「莫迪逐漸領會了(美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又譯季辛吉)所說的,『與美國為敵可能會很危險,但與美國為友則是致命的』這句話的深意。」文章認為,經過四年的外交政策試驗,莫迪政府最終認識到,與中國保持關係對於印度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在付出了「前所未有的機會成本」後,莫迪在第三任期選擇轉向中國以扭轉局勢。

與前任辛格政府不願成為美國盟友,傾向於推動與華經濟發展的立場不同,2014年莫迪上台後,印度左翼與中左翼政治力量被邊緣化,印度人民黨基於意識形態偏好,採取了親美西方的外交政策,由此開始了「印度歷史上國際關係最糟糕的十年之一」。

文章寫道,在莫迪政府領導下,印度開始將自己定位為「美國在南亞的合作夥伴和盟友」,不顧中方一再反對,與華盛頓密集接觸,積極融入美國印太戰略中,中印兩國嫌隙漸生,中方認為這是華盛頓更廣泛「遏華政策」的一部分。

在此期間,莫迪當局一直給中國開具「空頭支票」,嘴上向中方保證,印度致力於通過高級別機制解決分歧,實則加速與美國談判簽署三大基礎性安全合作協議,《後勤交換協議備忘錄》(LEMOA)、《通信和信息安全協議備忘錄》(CISMOA)以及《基本交流合作協議》(BECA),這些軍事深化合作都具有極強針對第三方的色彩。

2019年連任後,莫迪將蘇傑生(S. Jaishankar)任命為外交部長,這也是印度外交秘書首次接任外長一職,莫迪指望他的親美立場能有助於吸引美國投資和技術,同時確保印度商品在美國市場上享受優惠准入條件。當時和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關係密切的莫迪還堅信,這一層關係能夠為印度爭取到美國市場和技術的優先准入。

彼時美國高層還頻頻宣稱,美國企業將大批從中國遷往印度,也給莫迪政府營造了一場白日夢。事實上直到現在,美國在印度的投資仍然微乎及微,而且在「將製造業帶回美國」的保護主義政策轉向後,印度就更別想從中分得一杯羹。

2023年6月22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白宮為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舉辦歡迎儀式。 (路透社)

美國投資者一直認為印度缺乏有利營商環境,近年來福特、通用汽車和哈利(Harley-Davidson)等美國大公司非但沒有增加投資,反而退出了印度市場。而被寄予厚望的iPhone印度生產線,也因高達50%的廢品率、對大腸桿菌污染的擔憂以及不及中國的工人生產力,而蒙上一層陰影。

在與美國結盟合作以獲得經濟利益並未如預期實現的同時,印度在地緣政治方面也「慘遭重創」。印度發現美國希望其放棄「戰略自主」,成為自己的從屬盟友,致使印度在南亞地區失去其傳統勢力範圍。以中國為防範對象,也導致印度在鄰國外交中遭遇了系統的挫折,一個接一個的鄰國中出現「反印」政府和力量。

另一方面,與美國戰略勾連也沒有為印度帶來廣泛支持和認可,相反美國以盟友身份在國際場合還對印度施加了更多的政治壓力。

比如在烏克蘭問題上,美國警告印度若繼續購買俄羅斯石油將承擔後果,並堅持要求印度放棄與俄羅斯的傳統友誼;最近,美國和加拿大又一直在向印度施壓,敦促其調查錫克教活動人士案件,五眼聯盟國家仍繼續支持被印度視作民族分離主義主義的「卡利斯坦運動」(Khalistan Movement)。無論哪一項,都與印度的國家利益背道而馳。

「基辛格有句名言:與美國為敵也許很危險,但與美國為友卻是致命的。這句話似乎完全吻合印度的這些過往經歷。」布特爾在文中寫道。

也是在這個時候,莫迪政府發現,印度旨在與中國經濟「脫鈎」的政策之下,其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始終呈現增長趨勢,印度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大幅提高,印度與美國貿易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其從中國進口的增加所驅動的。這些動態表明,印度的經濟增長需要中國,而反之則並非如此。

中國目前仍是印度最大的商品來源國和最大工業產品供應國。印度官方數據顯示,過去四年來,印度從中國的進口量激增了56%,對華貿易逆差幾乎翻了一番,達到850億美元。

隨着印度擴大智能手機、太陽能電池板和藥品等商品的生產,印度經濟本身也變得更加依賴中國的進口。數據顯示,印度自華進口增長速度是總進口增長速度的兩倍,佔印度從電子、可再生能源到製藥等行業進口的近三分之一。

有意見認為中國與印度關係冰冷或窒礙金磚集團的發展。圖為印度總理莫迪出席約翰斯堡的金磚領導人峰會。(Reuters)

「莫迪的盟友們現在承認,如果中國對印度實施貿易限制,印度將面臨重大挑戰。而且與美國建立聯盟已被證明無法有效向中國施壓,印度也需要從中國尋求技術、投資和市場機會。」文章認為,在四年的外交政策試驗後,莫迪政府終於認識到,與中國保持合作關係對印度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布特爾指出,莫迪以所謂「為印度利益服務」為由,尋求成為美國堅定盟友和合作夥伴的政策,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印度通過「邊境對峙」牌向美國納「投名狀」,又指望通過「美國牌」來施壓中國,不僅吃力不討好,還轉移了對印度國家優先事項的關注,浪費了該國本就稀缺的財政資源。

他預測稱,過去近十年,印度在嘗試國際和地緣政治戰略時付出了前所未有的機會成本。因此,在今年6月開啟第三個任期的莫迪,希望通過將戰略重心從美國轉回中國,以扭轉當前局面。

中國Vivo:圖為2018年12月14日,印度艾哈邁達巴德(Ahmedabad)一商店內,一名男子正在清潔熒幕,它顯示的畫面是中國智能手機製造商Vivo的手機。(Reuters)

不過,考慮到莫迪政府在外交政策上一貫有「左右橫跳」的慣例,觀察者網專欄作者林民旺認為,中印關係的改善,雖然顯示出印度的外交戰略又在嘗試逐步回調到「多向結盟」,但仍需注意戰略「搖擺」一直是印度外交的基因。

對於中印雙方已就邊境問題達成解決方案,林民旺表示,協議方案顯然是在過去數年的博弈和談判中摸索出來的,只有互諒互讓才可能實現雙方都可以接受的結果。結合世界大勢和印度外交套路來看,中印能夠通過高層的頻繁密集的溝通打破僵局有一定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