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斥中國軍援俄羅斯、制裁伊朗供導彈:西方「新冷戰」溫水煮蛙?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俄烏戰爭,經過超過兩年半的作戰之後已經變成了國際政治的一個長期存在的背景元素,也成為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內部部份有心人渲染新冷戰格局的工具。

目前,烏克蘭8月初對俄羅斯邊境州庫爾斯克(Kursk)的「反向入侵」依然未解,烏軍也持續向俄羅斯境內發動規模頗大的無人機攻擊。雖然如此,但戰場形勢依然在往對俄羅斯有利的方向發展,俄軍在烏克頓涅茨克正以相對快的速度往關鍵交通樞紐波克羅夫斯克(俄方稱紅軍村,Pokrovsk)邁進,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很快就有可能會遇上一次明確無誤的戰略挫敗。

對於部份西方外交界的人物來說,俄烏戰場上的一時成敗並不重要,畢竟只要西方維持一定的支持、烏克蘭依然有意願打下去的話,雙方無論有何得失,戰爭整體情勢也依然是一種進展緩慢的消耗戰,不會在短時間內出現戰略性的劇變。

可是,俄烏戰爭的存在,卻成為了西方部份人很有效將俄羅斯、中國、伊朗和朝鮮綑綁成一個反西方「軸心」組織的工具。近日,這些人就在接連出招。

9月7日,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局長伯恩斯(William Burns)史無前例地同英國秘密情報局(MI6)局長摩爾(Richard Moore)一同在倫敦出席公開活動。期間,伯恩斯特別提到他對俄羅斯、中國、伊朗和朝鮮的國防合作感到困擾。不過,同一時間,他表示CIA還沒有看到中國向俄羅斯輸出武器的證據,而對於戰爭之初已在向俄羅斯輸送無人機的伊朗,他也只警告如果伊朗向俄羅斯輸送彈道導彈將會構成嚴重升級。

然而,此前一天,《華爾街日報》已引述美、歐官員消息稱美國已告知歐洲盟友伊朗已向俄羅斯輸出彈道導彈的消息。伊朗隨即對此表達否定,但到9月9日,歐洲發言人公開表示他們已經得到伊朗將彈道導彈輸俄的可靠資訊。

9月10日,正在訪問倫敦、即將同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一同訪問基輔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正式確認伊朗已向俄羅斯輸出彈道導彈的消息,聲言這批導彈在幾周之內就會用在烏克蘭戰場上。

9月11日,英國外相林德偉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波蘭上火車前往基輔。(Reuters)

同一時間,美國、英國,以及英、法、德三國,也發布了不同針對伊朗的制裁。美國制裁特別針對與伊朗國防產業有關的個人和企業,而英國以至英法德三國的聯合制裁,則特別針對伊朗與歐洲之間的航空交流。當然,由於伊朗長期被美國極限制裁,特朗普時代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之後歐洲也無力為伊朗繞過美國制裁開路,這些國家的行動象徵性意義較大。英法德的聯合聲明就稱伊朗向俄羅斯輸送彈道導彈是「歐洲安全的直接威脅」。

根據烏克蘭的說法,伊朗向俄羅斯提供的是超過200枚型號較新的Fateh-360短程彈道導彈。根據布林肯的說法,俄軍人員已在伊朗進行了相關訓練。Fateh-360射程最高達120公里左右,可裝載150公斤重的彈頭。布林肯稱,此等導彈的使用將可讓俄羅斯騰出更多的較長程武器來深入攻擊烏克蘭境內目標。

布林肯聲言:「伊朗新任總統和外交部長多次表示希望恢復與歐洲的接觸,他們希望獲得制裁減免,但此類的破壞穩定的行動只會適得其反。」這種言論的結構讓人不禁想起布林肯經常對中國所作的警告:「中國不能一方面指望改善與歐洲國家的關係,另一方面又助長冷戰結束以來對歐洲安全的最大威脅。」

9月10日,布林肯同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見面。後者本周將會訪問美國,屆時可能幫助烏克蘭遊說拜登放寬對美國供烏長程地對道導彈打擊俄羅斯境內目標的限制。(Reuters)

雖然其言論分別針對伊朗和中國兩個不同的國家,但其背後的邏輯的完全同出一轍。

另一邊廂,對於中國在戰爭中支持俄羅斯,同樣在歐洲的美國官員也提出了前所未見的強硬指控。

9月10日,正在布魯塞爾出席歐洲和北約會議的美國副國務卿兼有「亞洲沙皇」之稱的坎貝爾(Kurt Campbell)向記者表示,中國正向俄羅斯的戰爭機器提供「非常實質」的幫助。「這些並不是(軍民)兩用的能力,這些基本上是直接應用在俄羅斯戰爭機器(的東西)……幫助延續、建立和多樣化俄羅斯戰爭機器的各種元素……我們看到兩方政府最高層級都在努力嘗試隱藏和保護這種讓人擔心的合作的某些元素。」

坎貝爾更稱,中俄的合作不是策略性的聯合,而是根本性的結盟(fundamental alignment)。

這種說法雖然沒有直接用上美國此前好用的「致命援助」一詞,卻是美國官員首次指控中國正向俄羅斯戰爭機器提供直接援助。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本年5月30日於華盛頓與美國副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會面。(外交部網站圖片)

同一時間,坎貝爾聲言,作為對中國援助的回報,俄羅斯正在與中國分享其潛艇、包括匿蹤能力在內的航空工程技術,以至導彈技術。他稱這些中俄合作不只對美國構成危險,也威脅到印度、澳洲、日本、韓國等國家。

早前,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美國有一些人認為當年在美蘇冷戰中美國贏了,如果再同中國打一次冷戰,美國贏的機會比較大。雖然美國部份人的這個結論是如何推演出來的,中間有很多模糊的地方,但從布林肯到坎貝爾對於中國的指責,以至如今流行於西方外交輿論中的「俄中伊朝」軸心論來看,美國以至整個西方確實有部份人心存借助包括俄烏戰爭在內的各式國際事態將人們對於國際大局的認知推向一種以中美甚至中西為對立的新冷戰模型當中。

美國拜登當局一直表示不尋求新冷戰,但無論中俄之間、俄伊之間的國防合作關係實情如何,美方官員這種冷戰式的論述卻透顯出他們心中或口中「非此即彼」的冷戰式思維。而隨着這種論調日復一日的出現在各國的外交輿論當中,冷戰式的思考模式將會逐漸從虛變實,使全球在溫水煮蛙般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走向新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