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行山季節四大郊野問題湧現 環保團體呼籲山友保育行山徑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大家行山時,有沒有留意到腳下的行山徑?
環保團體綠惜地球自2019年起推廣保育行山徑的概念,提倡無痕山林。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表示,香港行山徑用量高,加上極端天氣,加速行山徑損耗。她呼籲行山人士不要為卡而破壞行山徑兩旁的植物,因為植被有助保護天然表土。

香港山徑日2024在11月10日於鞍山探索館舉行啟動禮。(綠惜地球提供)

後疫情時代 香港行山徑用量仍然高

綠惜地球周日(10日)在鞍山探索館舉行今年香港山徑日的啟動禮。鄭茹蕙當日接受訪問,分享香港行山徑面臨的挑戰。她說:「最明顯是疫情期間,行山徑都像旺角般人山人海,其實部分行山徑某程度上超出了它的承載力。現在疫情過去,大家多了外遊,香港行山徑有點舒緩,但我們看到秋季來臨,又開始旺起來,多了很多遊客過來,特別是內地的朋友來探索香港的行山徑,用量仍然高。」

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顏銘輝攝)

她認為高使用量加上極端天氣的大雨,會令行山徑耗損得快,她續說:「可能每一個人的腳步都會帶走一些沙泥,加上現在氣候變化、極端天氣,突然會下一場很大很大的雨,很容易將行山徑上的表土沖刷去。可以見到,這個挑戰在未來會愈來愈大。」行山徑變爛不好行,會令行山人士行在旁邊的植被上,長此下去,行山徑會愈來愈闊,水土流失的問題加劇。

綠惜地球創辦人及總幹事劉祉鋒。(顏銘輝攝)

劉祉鋒:行山人潮上升,出現不同郊野問題

綠惜地球創辦人及總幹事劉祉鋒在啟動禮上致辭亦講到,香港郊野面臨四大問題,他表示:「甫入秋季,行山人潮已明顯上升,亦開始出現不同郊野問題,包括郊野垃圾、塗污、隨處露營、準備不足而需召救援等。」他希望行山人士學習正確郊遊態度,實踐無痕山林。

鄭茹蕙一直推廣行山不留痕,呼籲行山人士愛惜行山徑,她說:「第一件事,千萬不要為了打卡而去破壞山徑上面和兩旁的植物,因為植物對於保護天然的表土相當重要。」

熱愛行山的藝人劉溫馨(右)及龐景峰出席山徑日的啟動禮。(綠惜地球提供)

鄭茹蕙:量力而為可保護山徑旁植被

她希望行山人士在選擇路線上量力而為,不但是為了自身安全,還有保護植被。她解釋:「香港很多山及行山徑的坡度比較大。舉例說,大家可能看了網上資料就想去挑戰蚺蛇尖、大金鐘,但你的行山技巧未去到行這些行山徑,會發生什麼事?可能會拉住兩旁的植物落山,可能要踩旁邊的草地,其實都會破壞植被。先練好自己的行山技巧,才去行高難度的山。」

她補充要在適當的地方進行合適的活動,例如在郊野公園指定的露營地點露營,到官方的越野單車徑上踩車,「或者是團體活動,選擇一些承載力比較高的行山徑」。

綠惜地球的義工為行山人士介紹山徑保育資訊。(顏銘輝攝)

綠惜地球由2019年起推廣保育行山徑,同年將10月26日定為香港山徑日。今年的香港山徑日以「入山隨俗—山日會」為主題,當日舉行了手作步道及無痕山林山展、山徑維修工具 DIY(石籃編織、石頭運輸手袋製作)、山徑旅人分享會等活動。綠惜地球還舉行自然步道集章挑戰,由現在起至明年1月底,公眾可以登上6條指定山徑路線,完成解謎挑戰,獲取限量山徑襟章。

劉溫馨(左)及龐景峰(右)與劉祉鋒合照。(顏銘輝攝)

綠惜地球自2019年起推廣可持續山徑

經過5年推廣,鄭茹蕙喜見社會上有更多人認識及討論行山徑保育的議題。她說:「最初在香港認為可持續山徑概念的朋友真是寥寥可數。很開心這幾年有不同的義工加入,自己山徑自己修,一起去學習手作步道的方法,修行山徑之餘,還一起推廣無痕山林,其實他們的力量很大,會影響身邊的山友。在公眾層面上,很容易見到網上的一些討論,什麼叫可持續山徑、手作步道,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行山徑)石屎化工程。」

現場有展板介紹可持續山徑的概念。(顏銘輝攝)

在啟動禮上,綠惜地球宣布推出兩本保育山徑的刊物。第一本是全港首本以本地實例解說無痕山林七大原則的兒童繪本,書名為《山嶺朋友變了樣?》。第二本出版物是綠惜地球與可持續發展顧問公司奧雅納(Arup)合力製作之《香港遠足徑手作步道施工案例分享》小書冊,把綠惜地球義工參與手作步道維修山徑的案例紀錄下來。

綠惜地球推出兒童繪本《山嶺朋友變了樣?》。(顏銘輝攝)

鄭茹蕙表示保育行山徑的宣傳工作未見終點,她說:「我們的郊野面向很多不同的新用家,有一些新的行山朋友,也會有外地的遊客來香港。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持續去教育的,將這些信息帶給新的山徑用家。」

綠惜地球正舉辦自然步道集章挑戰,共有六條本地行山路線供公眾參與,參加者可於26/10/2024 至 31/1/2025 期間,根據活動網站上的「自然步道指南」,到訪指定山徑路線,完成指定任務並在限期內上載紀錄後,即可換領限定版山徑紀念章。(綠惜地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