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中國刺激配套有助提升信心和需求 經濟未「到頂」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儘管中國經濟當前面臨挑戰,但新加坡前總理、國務資政李顯龍認為,中國在人口發展上仍有潛力,許多行業領域也已達世界級水平,因此中國的發展尚未到頂。

李顯龍10月18日(周五)在通商中國舉辦的第15屆「慧眼中國環球論壇」上,與新報業媒體華文媒體集團社長李慧玲進行「爐邊對話」,闡述了他對中國當前經濟挑戰的看法,並預見中國將克服困難。

中國官方近幾周推出多項經濟提振措施,李顯龍認為,刺激配套有助於提升信心和需求,但中國經濟增速將低於過去的雙位數水平,如果能在未來10年內保持每年5%增長,已經是理想了。

他解釋說,中國經濟已較過去成熟,繼續轉型並不容易。同時,中國的勞動力不再擴張,總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都已到頂。而從外部環境看來,中國和美國、歐洲之間地緣戰略關係緊張,外國投資需要更多鼓勵才會進入中國。

李顯龍進一步說,與中國早年「發展是硬道理」的原則相比,如今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國家安全更重要,國內政治考量又至少與經濟同樣重要。因此,民眾消費的環境、企業起步的環境、以及大公司拓展新業務的環境,都會無可避免地變得更謹慎。

被李慧玲進一步問及人們應該樂觀或悲觀時,李顯龍回答:「我覺得低估(write off)中國是非常不明智的」,並闡述他對中國仍具信心的四個理由。他說,人們不應該認為中國的發展已經到頂。

他解釋說,雖然中國人口不再增長,但退休年齡很低,政府接下來將延遲退休年齡,即使如此水平仍然相當低。他認為,如果能讓人們更長時間保持生產力,並充分利用女性勞動力,這將成為主要的增長來源。中國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齡為男職工60周歲、女幹部55周歲、女工人50周歲。

他接着提到,中國有序推進城市化進程,但仍有35%農村人口,「進程尚未完成」,城市內仍需要推進創造就業、建造住房等各方面發展,這些都是中國繼續增長的途徑。

再來,李顯龍提到,中國在許多領域已達世界級水平。以電動車和太陽能板行業為例,雖然存在產能過剩的情況,國家的支持或許也給予了企業額外優勢,但這些產品確實具有許多非常先進且高質量的技術和科學,這是中國產品具高度競爭力的原因。

他指出的最後一個理由是:

當中國人提到「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時,我認為他們是有決心的,這會推動他們繼續向前,克服可能遇到的許多困難。

李顯龍也回應了關於中國是否存有產能過剩的問題。他指出,中國的特定行業存在產能過剩,但若從經濟整體來看,則並非如此。

他以電動汽車為例說明,中國產量佔全球市場的80%,產能更超過全球100%的需求。「提到內卷,電動汽車是主要的例子……中國是很大的市場,但不需要150個不同品牌的電動汽車。在特定行業,我認為存在產能過剩,這個情況一部分是因為國家的支持、鼓勵和融資(所致)。」

但李顯龍認為,整體來看,中國並不存在產能過剩。他指出,問題其實是在於中國有相當大的出口順差,在國際收支平衡上出口大於進口,存在貿易順差,因此影響了其他經濟體和其他地區的製造業者。

他認為,長遠的解決方案必須是增加國內消費,以促使經濟取得更好的外部平衡,但這並非易事,因為必須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促使家庭收入增長,從而推動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