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華加徵關稅 外媒:迫中國車企與歐洲組合資公司分享技術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歐盟又暴露其「雙重標準」。歐盟日前宣布擬對華電動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政客」新聞網(Politico)歐洲版6月18日披露,歐盟有意藉此迫使中國車企赴歐洲組成合資企業,並與歐盟同行分享技術。報道承認,這個「辦法」聽起來有些耳熟:歐盟過往指控中國「貿易不公平」時,曾猛烈抨擊這是「強制技術轉移」。

報道稱,根據與4名外交官和2名高級官員的談話,這是歐方當前的「主要想法」。其目的在於利用歐盟擬徵收的最高38.1%的額外關稅,促使中國汽車製造商將生產轉移到歐洲。報告說,雖然中國車企也可以在歐盟國家設立自己的工廠以規避關稅,但與當地生產商聯手可以降低成本,並更快進入單一市場。

據悉,面對德國在對華電動汽車關稅上施加的巨大阻力,這項旨在緩和潛在歐中貿易戰並為歐洲贏得一些利益的合資計劃在布魯塞爾迅速獲得支持。報道認為,這也可能是歐洲在電動車供應鏈中發揮更大作用的最後機會。

報道指,歐盟目的在於利用徵收的最高38.1%的額外關稅,促使中國汽車製造商將生產轉移到歐洲。2018年6月25日,中國北京,一名服務生走過歐盟和中國國旗。(Reuters)

報道坦言,用投資換取關稅優惠、市場准入等的做法已不新鮮,但歐盟此次揮起關稅等「大棒」來迫使中國汽車企業進行投資的做法並不多見。更引人注意的是,歐盟官員和外交官們也正在討論如何利用外國投資篩選條例等工具來「說服」中國企業參與此類合資企業。

當被問及歐盟是否會正式提出當地所有權要求時,一名歐盟資深高級外交官表示:「這將由歐盟委員會提出相關建議。」

報道聲稱,歐盟這一應對措施表明,它正準備在全球貿易中扮演它曾經指責中國的那種所謂「更強勢、更具干預性的角色」,而這「極具諷刺意味」,因為歐盟過去曾就此猛烈抨擊中國,稱這是「強制技術轉移」。

這家西方媒體毫不掩飾其驚訝的同時,也帶着為布魯塞爾開脫的意味寫道:「世界現在已經改變。人們不再擔心中國人會在追趕中竊取歐洲電動汽車技術,而是擔心歐洲正在落後。」

針對歐方所謂「強制技術轉移」的指控,新華社先前指出,事實上,中國沒有任何法律規定外國企業必須轉讓它的技術給中國合作夥伴。企業與企業之間進行技術轉讓,完全依據契約,是市場主體自願交易的結果。中國在特定領域的合資和股權比例限制等要求,是中國和世貿組織成員談判的結果,符合世貿組織規則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這是多數國家都採用的做法,和強制技術轉移沒有關係。

商務部條約法律司負責人也曾就此強調,中國政府一向高度重視智慧財產權保護,採取眾多強而有力的措施保護國內外智慧財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在智慧財產權合作方面,中歐雙方建立智慧財產權工作小組機制。透過這項機制,中歐雙方一直保持著有效溝通,在許多領域取得正面成果。

2012年3月29日,一輛寶馬BMW Mini電動車在慕尼黑市中心的一個車站充電。(Reuters)
中國電動車・中國製汽車・中國製造・中國新能源汽車・中國汽車出口:2024年3月20日,鏡頭下意大利米蘭比亞迪和Autotorino門市內一輛比亞迪Atto 3 。(Reuters)

歐盟外交官員:需認識到自身落後

中國德國商會(AHK China)2024年1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近四成受訪在華德企認為,創新是中國市場最有吸引力的地方,過半受訪企業認為,中企將在5年內成為業界領頭羊。從具體產業來看,認為中國競爭對手是目前或未來產業領導者的受訪企業中,汽車產業的比例最高,達69%。

在「政客」新聞網歐洲版看來,這一轉變更深層的意義在於,這相當於承認中國不僅趕上歐洲,而且已經在電動車以及光伏、消費級無人機等多個領域的貿易額和技術水平上超越歐洲。

前述歐盟資深高級外交官說:「這對我們來說有點丟臉(humbling),但我們需要認識到,我們在某些​​技術上已經落後。」另一位歐盟高級外交官則譴責過去許多歐盟領導人「極其傲慢」,「認為我們在技術上永遠會更好,中國永遠趕不上」。

「隨著中國走向世界,世界其他國家發現這些品牌並不遜色。」總部位於上海的汽車諮詢公司Automobility創始人魯索(Bill Russo,暫譯)說,「如果我們發現自己處於競爭劣勢,棋盤上的強勢棋子和位置都被中國汽車公司和中國電池公司佔據,那麼我們就不應該與之對抗,我們應該與之合作,逆向操作。

報道引述前歐盟外交官稱,中國在電動車領域已超越歐洲。圖為2021年7月14日,歐盟旗幟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歐盟委員會總部外飄揚。(REUTERS)

歐盟成員國當中,匈牙利目前是最希望中國電動車投資歐洲的。有知情官員說,匈牙利想在即將擔任歐盟理事會主席國期間推動上述與中國車企建立合資企業的計劃,該國還暗示可能達成協議,即取消歐盟對在當地投資的中國車企徵收的關稅。

報告指出,有跡象表明,推動建立合資企業的方案已經對歐盟國家汽車製造商產生吸引力。

意美法合資汽車巨頭、瑪莎拉蒂(Maserati)母公司斯特蘭蒂斯集團(Stellantis)與中國零跑車的合資公司上月宣告成立,預計9月起將在法國、義大利、德國、西班牙等歐洲9國市場推出零跑兩款純電動車型。西班牙汽車公司EBRO-EV與中國第五大車企奇瑞合作,在巴塞隆納開發電動車。

歐洲業內人士表示,歐洲車企熱衷於此類交易,認為這對已經落後的汽車產業來說最具商業意義。 「合資企業是有意義的,因為它可以確保中國人不僅在歐洲建立總裝廠,而且還是在供應鏈中更重要的部份建廠。」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級外交官說,「當然,這也可以成為要求中方分享一些技術的一種方式。

「為迎頭趕上,歐洲正變得接近中國」,報道將這類合資企業的設立看作另一波一體化浪潮的開始,許多歐洲汽車品牌都早已接受這一想法。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埃斯克隆(Jens Eskelund,又譯彥辭)稱:「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發展。歐洲公司在中國取得巨大成功……歐洲需要考慮:在什麼條件下中國投資才能真正對歐洲產生積極影響?」

報告分析認為,這也可以解釋為何部份中國車企擬加徵的關稅會比其他車企更低。例如,放出豪言要在「2030年前成為歐洲最大電動車商」、考慮2025年要在歐洲建立第二家組裝廠的比亞迪(BYD),面臨的稅率為17.4%,遠低於上汽集團(SAIC)的38.1%。上汽集團是大眾汽車(Volkswagen)的主要中國合作夥伴,後者2024年3月表示,沒有計劃在其歐洲工廠生產由中國合作夥伴生產的電動車。

2021年6月8日,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德國德累斯頓工廠的一名工人正固定汽車的標誌。(Getty)

2023年12月,經國務院同意,商務部等9單位聯合印發《支持新能源汽車貿易合作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與水準、健全國際物流體系、加強金融支持、優化貿易促進活動、營造良好貿易環境、增強風險防範能力等六個面向提出18項政策措施,促進新能源汽車貿易合作健康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與水準方面,《意見》提出鼓勵海外研發合作、提升海外合規經營能力、因地制宜加強與海外相關企業合作等5項措施。 《意見》鼓勵產業組織加強對海外市場研究,根據市場規模、貿易潛力、消費結構、產業互補、國別風險等因素,指導新能源汽車及其供應鏈企業優化國際合作。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