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10萬億!但不是傳統手段的10萬億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11月4日到11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召開。8日下午萬眾矚目的新聞發布會召開,財政部部長藍佛安等領導宣布審議通過近年來力度最大的化債舉措——人大批准的資金分為兩部分:一是6萬億債務限額用於化債,分三年發行,打開了地方政府繼續舉債的空間;二是未來5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中安排8000億,累計4萬億,專門用於化債。加起來,10萬億。

嚴格來說, 6萬億是一次報批,分三年實施,2024—2026年每年2萬億元,這部分是實打實的增量措施。另一個4萬億,「從2024年開始,我國將連續五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專門用於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這部分屬於存量措施,是從原本會新增的地方政府債券裡安排出來用於化債,不是單獨新增的額度。

其實還有一個2萬億,是「2029年及以後到期的棚戶區改造隱性債務2萬億元,仍按原合同償還。」這個嚴格來說,不能算進來,畢竟是2029年以後的事情了,而且是「仍按原合同償還」。

所以官媒的報道口徑,是「直接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萬億元」。記者會後,輿論出現了不少 「10萬億刺激經濟」「國家印錢幫地方政府還債10萬億」的說法。這些說法顯然都是不對的。有一個核心概念需要釐清——「10萬億化債」不是經濟刺激!

人大救市推6萬億刺激經濟方案。(資料圖片)

很多人可能聽過「化債」這個概念,但並不了解它的機制。可以通過一個場景來做個簡單科普。一個企業很缺錢,除了從小銀行貸款,還通過各種亂七八糟的渠道和平台借了很多錢,有消費貸、網貸,但其中有很多不正規,甚至包括一些高利貸。企業主忙於工地,給工人發工資,同時還要努力還債,但有些債務利息太高,平台太多,導致疲於周轉,最後企業主渾渾噩噩。這個時候,國家給了一個機會。企業主可以從大銀行裡借一大筆正規資金,利息很低,還款期限很長,可以用這筆錢把所有平台不規範的債務一次性還清。最後只剩一筆從大銀行裡貸的錢,清晰且易於管理,更重要的是利息少,每個月還的錢也少了。如此企業主每個月能省下好多錢,不用再拖欠工人工資了。

現在財政化債的思路就是把這個場景中的「企業主」換成地方政府,亂七八糟不規範的網貸換成「隱性債務」,正規的銀行貸款換成「顯性債務」,就成了一個經典化債模式。

在真實的地方債務中,什麽是隱性債務?簡單來說就是由政府背書、不規範(不計入債務限額)的債務,特點是利息高,以短債為主。比如搞了一家空殼公司做政府項目,通過地方政府給你做信用背書獲得了利息高達7%的借款。隱性債務有一半來自城投公司,剩下的有PPP項目、政府購買服務、國有企業違規舉債等等。注意的是,並非所有出自城投公司的債務都算隱性債,只有不規範的舉債行為才算。

總之,「化債」就是將隱性債務轉化成顯性債務,但並不是說國家給地方政府一大筆錢去「還債」,把以前的債務一筆勾銷。這種「時間換空間」的玩法,能讓地方政府喘口大氣,就像場景中提到的「不用拖欠工人工資」。在地方政府大搞項目的過程中,很多建築商和供應商墊了錢,政府還不上錢,導致出現大量的三角債,拖欠員工工資現象頻發。地方政府置換掉高息貸款後,就可以還掉部分工程款,建築商可以給發工人欠薪、向供應商結算。還有讓人頭疼的爛尾樓和裝模作樣的保交樓有了資金完工⋯⋯

表決通過的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分3年實施。(資料圖片)

化債的思路,就是首先得把隱性債務顯露出來,然後才可以做債務置換。所以,並不是債務總額減少了,也不是提高債務總額。這個化債,只是化解現階段的地方債壓力,而不是化解債務。按照會議精神,2024年末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將由29.5萬億增加到35.5萬億元。並且,為便於操作、盡早發揮政策效用,6萬億元全部安排為專項債務限額,允許地方用於置換納入監測範圍的各類隱性債務。也就是說,讓地方把隱性債務顯露出來後,用這6萬億直接做債務置換,這樣隱性債務,就會變成顯性債務,成為受監管的債務,這才是這次化債的一個核心。

這是債務置換,不是大水漫灌,對地方來說,手頭上的錢其實並沒有增加。這個錢都是專項用於隱性債務置換。但對於地方財政來說,至少地方的財政壓力就沒那麽大了,能起到一些寬鬆效果,至少一些地方連工資都發不出去的現象,會減少。這也是我們為什麽要化債的原因,就是為了「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

財政部長藍佛安指,增加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是今年增量政策重頭戲。(資料圖片)

而且,這個也不算是中央給地方債務兜底,因為只是債務置換,地方的債務仍然是地方償還,所以提到「不改變地方償債責任」。這樣的化債措施,還是比較穩健的。如果中央給地方債務兜底,那麽很容易讓地方養成懶政思維,會讓地方繼續出現大手大腳亂花錢的問題。包括之前為什麽地方會增加這麽多隱性債務,也都是需要吸取的深刻教訓。總體來說,這次的增量措施,核心在於化債,是債務置換,目的是為了三保。跟2008年的4萬億是有很大區別,2008年4萬億是直接擴大財政支出,是直接印鈔舉債,跟這次的債務置換是有本質區別。

實事求是的看,這次10萬億,不是用傳統財政手段處理,而是用財務管理及現金流管理來應對問題,就好像企業的做法,利用周期成本差異管理,化解今天身處的階段性問題。而且沒有給資產造成另一次發生泡沫的機會。這是中央經濟治理思維的體現。且,所有的舉措,或許都不是立刻能完美解決問題,而是讓大家相信問題能解決。債務還是那個債務。但經過這次化債,至少市場一直比較擔心的地方債危機,是暫時緩解了。地方領導不用忙著四處騰挪,可以專心搞發展。這個思路,就是認為現在地方債務是最急的,只有讓地方卸下包袱,喘口氣,不用天天把時間精力資源用在化債上了,那這樣地方是不是就可以好好謀劃經濟,多多支持投資、消費和科技創新了。至於5年之後,隨著經濟發展,到時候要化解地方債壓力,可以有更多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