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捲土重來:台灣要小心被賣 大陸要小心中計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2024年美國大選已經結束,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Donald Trump)再度贏得大選,將二度入主白宮。他是一個德行和能力都備受爭議的政治人物,他的孤立主義、美國優先政策傾向和出爾反爾、重實利的風格,會給兩岸局勢帶來不確定性。

特朗普在第一次任期便經常退群毀約,以孤立主義和美國優先的姿態對待二戰後建立的國際秩序。他看重實際利益,會根據現實利益的需要而改變說法或轉變做法,而不像民主黨政治人物那樣具有強烈的價值觀或意識形態考量。現如今,他在經歷一次敗選、兩次被彈劾、兩次被刺殺未遂後捲土重來,有可能成為多年以來少有的強勢總統,進而讓他有望在內政外交各領域具有超過第一次任期的靈活空間。

若是這樣,兩岸局勢便有兩種潛在的風險。對於台灣來說,從蔡英文時期到賴清德時期的民進黨政府之所以有聯合、倚靠美國來制衡、對抗大陸的空間,一個關鍵原因是美國基於現實利益和價值觀的考量有藉助台灣來牽制大陸的政治需要。

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對華貿易戰在某種程度上便為民進黨政府的「倚美製陸」的政策提供了有利空間。不過,特朗普在第一任期的退群毀約、貿易摩擦、孤立主義、美國優先做法讓美國與傳統盟友產生嫌隙,進而削弱美國通過聯合傳統盟友來介入國際事務的能力。拜登(Joe Biden)上任後扭轉了特朗普的外交政策,轉而通過強化價值觀外交和聯合盟友來圍堵大陸,給了民進黨較大空間渲染「抗中保台」。

2022年8月,佩洛西訪台並與蔡英文會晤,一度激化台海局勢。(蔡英文IG)

過去8年以來,民進黨政府不斷強化「倚美製陸」路線,兩岸局勢持續惡化,轉圜空間日益縮小。2022年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前後大陸輿論場硝煙四起便是有力警示。遺憾的是,民進黨政府對正在積累的風險視而不見,依舊過於依賴美國。

美國對外交往既有偏重價值觀、意識形態的理想主義面向,又有注重實際利益的現實主義面向。特朗普在當選之前曾說過如果大陸攻打台灣,便對大陸徵收150%—200%的關稅,在當選後又表示不要戰爭。考慮到特朗普的孤立主義傾向、重實利的風格和他二度當選反映出的經濟問題重要性,那麼,當大陸帶給美國的現實利益足夠抵消台灣帶給美國的好處,特朗普是否有可能會放棄台灣?若是這樣,面對日漸崛起卻又被民進黨政府反覆刺痛的大陸,失去美國支持的台灣將怎麼自處?台灣社會不應忘記昔日南越和2021年阿富汗的深刻教訓。

對於大陸來說,特朗普二度入主白宮帶來的台海局勢風險主要在於特朗普會否迷惑、誘騙大陸內部的武統聲音,從而既妨礙台灣問題的理想解決,又幹擾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化事業。特朗普本人雖有孤立主義、美國優先的傾向,但美國社會長期以來對於價值觀外交的重視不容低估。在許多時候,現實利益和價值觀相互交融,難以分割。特朗普的出爾反爾、反覆無常的風格,有可能會讓他在價值觀、意識形態、人權、和平、民主理念影響他看重的實際利益時候改變原有做法。

當地時間2021年2月25日,美國太平洋艦隊發布消息稱,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柯蒂斯·威爾伯」號(DDG-54)於當地時間2月24日通過台灣海峽。(美國海軍官網)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馬基雅維裏(Niccolò Machiavelli)曾論述過一個君主應兼具獅子和狐狸的特點,前者指實力強大,後者指狡猾多變,包括在必要時候不守信義、一百八十度轉變。特朗普是否有馬基雅維裏說的狐狸特點見仁見智,但不能不防患於未然。

試想一下,假若特朗普二度入主白宮後起初以孤立主義、美國優先、重實利的面貌來釋放出放棄台灣的信號,進而有可能讓過去8年被反覆刺激的大陸內部主張武統的群體產生時機已到的判斷。如果在此過程中兩岸不幸發生戰爭,並引發美國社會內部注重價值觀的聲音和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進而一旦達到讓特朗普認為放棄台灣將承受巨大代價的地步,是否有可能讓反覆無常的特朗普轉過來命令美軍介入台海局勢?若是這樣,無論對於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化事業,還是關乎兩岸人民福祉的和平事業,恐怕都不是好事情。

以上對於台灣和大陸的風險警示雖只是一種防患於未然的提醒,卻並非毫無可能。對於兩岸來說,和平解決問題依舊是符合彼此共同利益的明智選擇。台灣要認識到特朗普帶來的不確定性和美國孤立主義的風險,不應過於依賴美國,不應任由兩岸關係轉圜空間日益縮小,而是應該積極尋求兩岸和平相處,共同為兩岸問題的理想解決創造可能。大陸同樣不能低估特朗普的狡猾多變,要充分認識到狹隘民族主義的負面影響,要把台灣問題的解決與國家發展大局、現代化事業密切結合,要通過努力探索兩岸問題的理想解決來向世人昭示一條和平的國家現代化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