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頻發惡性案件警醒社會要防患於未然
10月28日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發布通報:當日15時20分許,海淀區萬泉莊路和萬柳中路交叉口附近,發生一起持刀傷人案件,導致5名路人受傷,其中3名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唐某某(男,50歲)被當場控制,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不久前的9月30日,在上海,一名37歲男子「因個人經濟糾紛,來滬泄憤」,在松匯中路某超市內持刀傷人,造成18名人員受傷,其中3名傷者搶救無效死亡。
再往前的9月18日,44歲的犯罪嫌疑人鍾某在深圳日本人學校門口附近刺傷一名10歲日本小學生,致使後者不幸身亡。這件事一度在網路上引起較大關注,讓不少人擔心會否與犯罪嫌疑人的仇日民族情緒有關。後來經深圳有關部門查實,犯罪嫌疑人鍾某無固定職業,曾在2015年涉嫌破壞公用電信設施,在2019年涉嫌虛構事實擾亂公共秩序。隨後,深圳市採取措施強化學校周邊和公共場所安保力量。
最近,據日本《讀賣新聞》引述知情者的說法,犯罪嫌疑人鍾某因為找工作不順利而心生怨氣,想「幹票大的」,故在網上搜到深圳日本人學校的地址,以為刺傷日本人,便會引起很大的社會反應。該說法雖有待於進一步證實,卻比較合乎邏輯。
在深圳發生日本人遇襲事件之前的6月24日,蘇州市高新區塔園路新地中心公交站台發生一起持刀傷人案件,兩名日籍人員受傷。有一名中國籍傷者胡友平在阻止嫌疑人犯罪過程中受傷嚴重,不幸離世,後被蘇州市政府追授「蘇州市見義勇為模範」稱號。日本駐華大使館降半旗致敬胡友平,寫道:「胡友平女士以一己之力從歹徒手中保護了無辜的婦幼,相信她的勇氣與善良也代表了廣大中國民眾。」據蘇州市公安局高新區分局發布的通報,犯罪嫌疑人是一位52歲的無業人員。
以上四起惡性案件是今年以來頻繁發生的惡性案件的縮影。7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上半年司法審判工作主要數據顯示,「刑事一審案件呈現增長態勢,受理刑事一審案件59.1萬件,按年增長6.16%」,「侵犯財產罪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案件按年分別增長23.48%和9.8%」,增速令人有所擔心。不過最高人民法院在10月發布的前9個月的數據顯示,「受理刑事一審案件91萬件,按年增長0.90%」,增速放緩,但並未公布侵犯財產罪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案件的增長情況。當然,以許多人的認知來看,中國社會總體十分安全,惡性案件處於可控範圍。
縱使這樣,陸續多起惡性案件的發生並在輿論場引發較大關注,依舊值得深思背後的原因。唯有這樣,才能給受害人及其家屬一個交代,才能最大程度採取防範措施,從而避免類似悲劇的重演。上文列舉的四起惡性案件,北京一起暫不清楚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動機,與日本人遇襲相關的兩起犯罪的嫌疑人都是中年無業人員,上海一起是因為犯罪嫌疑人「因個人經濟糾紛,來滬泄憤」。可以發現,經濟和工作困境是其中比較突出的特徵。當然,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心理同樣值得分析。
對於許多普通人來說,他們一生為生活奔波,一心渴望過上更好的生活,如果遇到經濟困境,或長期處於失業狀態,難免會心生怨言,在極端情況下,甚至會產生報復社會的心理。這樣的情況在古往今來不同社會都有例證。正因這樣,經濟問題從來都是一個社會的核心問題。能否有效減少失業,能否有行之有效的救濟措施,能否讓底層普通人看到命運改變的希望,往往關乎一個社會的長治久安。
近年來,中國經濟在轉型過程中出現增速下滑和階層固化的疊加,導致不少人面臨收入下降或失業的困境。這會否造成一些人對社會充滿怨言,從而誘發不穩定因素?當然,所有情況不能一概而論,得看不同案件的具體情況,但這並不妨礙一個社會防患於未然。所以說,今年發生的多起惡性案件已經敲響警鐘,是在提醒中國社會對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動機和原因進行分析,進而及早採取有力防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