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再現久違的瘋狂 瘋牛能走多遠?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國慶假期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 A股誕生了一些列新的記錄:開盤35分鐘破萬億刷新歷史最快萬億記錄;滬深兩市成交額突破2.59萬億創歷史新高;創業板指單日漲幅創歷史紀錄:單日上漲15.36%,五日上漲42.12%。科創50指數單日漲幅創歷史紀錄:單日上漲17.88%,五日上漲35.66%。北證50指數單日漲幅創歷史紀錄:單日上漲22.84%,五日上漲46.86。深成指單日漲幅創實行漲跌幅限制以來紀錄:單日上漲10.67%,五日上漲30.26%。兩市超700股漲停,超2700股漲超10%。

券商股集體爆發,四十余股全線漲停⋯⋯A股的表現在當晚還上了《新聞聯播》,上一次《新聞聯播》關注A股還是在2020年7月6日。

即使用「久旱逢甘雨」來形容「924」三部委聯合政策宣示和「926」中央政治局會議,也是一點都不為過。然而,在經歷了連續幾個波瀾壯闊的交易日之後,也是時間冷靜下來思考的一個問題自然就是:市場還能走多遠?

9月30日,A股暴漲,滬指突破3300點。(視覺中國)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刺激了市場?一個籠統的回答是:降準、降息。但事實上是,央行創設兩項貨幣工具支持增持股票、回購股票,為股市注入流動性,這是歷史首次。

這幾個交易日下來,又見久違了的「瘋狂」,但其實更多人都有一個疑問——真牛假牛?

那麼,首先,我們需要判斷,決策者對股市的定位是否發生了變化?

過去的政策傾向於抑制投資銀行、直接融資和股市債市,目的是打造以國有商業銀行、間接融資為核心金融體系,以高效地集中和動員社會資本,拉高儲蓄率和投資率,投資基建、製造業和房地產。如今,中國進入後城市化、後工業化、後房地產時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時期,轉向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大力投資新能源、新基建、新製造和「卡脖子」技術。這意味著,重資產、大投資和商業銀行的黃金時代過去了,需要發展投資銀行和股票市場來為新動能提供融資。事實上,近年來中央層面一再強調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就是底層邏輯。

中國A股2020年首個交易大漲。(新華社)

所以,股市的定位正在發生變化,從過去作為國有企業脫困和融資的工具,轉變為集中動員社會資本做大國有投資銀行、央國企國有資產以及為「卡脖子」技術提供融資的工具。政策取向從過去的抑制轉向有限鼓勵、局部刺激。這對A股來說是巨大利好。

那麼,A股定位與政策取向發生變化,是否意味著真牛市來臨?還需要看四個方面:股市的目的、操作的方法、政策的跟進和改革的落實。

股市的目的,還是做大國有金融資產,為央國企和「卡脖子」技術融資。今年以來,不論是IPO政策還是新「國九條」都是沿著這個方向走,推動銀行、煤炭、電力等央國企股大漲。互換便利和再貸款首期資金合計8000億,大概率流向央國企股。

股市的目的決定了操作的方法。目前的政策思路還是計劃與商業銀行的操作方法,即集中動員金融資源和擴張貨幣。這兩年,讓國有創投替代風險投資投資創新型企業,讓商業銀行給「8+9」提供貸款,但國有創投、商業銀行的資本屬性與新產業的投資風險並不匹配,結果帶來一定的風險。如今,央行設立新工具,讓商業銀行給上市公司提供貸款回購股票,讓證券、保險等投資銀行增持股票,讓上市公司收購獨角獸等科創企業以變相上市。實際上,試圖把原來給房地產、基建的貸款投入到央國企股上。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央行・人民幣・中國經濟・中國金融:2020年2月3日,一名男子走過位於中國北京的中國人民銀行總部。(Reuters)

後續政策的跟進主要是看財政政策的擴張力度。貨幣政策給總量、調預期,目前至少扭轉預期是做到了。但是,牛市的延續依賴於更為重要的是財政政策的跟進擴張。與貨幣政策不同,財政擴張受債務、投資風險、利益博弈等不少約束。預計這次國債將擴張,財政支出方向還是以中央投資、地方化債為主,微調一部份到失業、貧困等家庭部門,但整體擴張力度、支出結構調整、實際落地效果將低於市場預期。

而且,這麼多年市場變化下來,應該很清楚,中央高層從來要的不是瘋牛,一個平穩的牛市對誰都好。當然,現在有些「賭徒」們不愛聽,就想一窩蜂的進,股市繼續漲漲漲,完全不考慮環境和風險。這是賭徒賠錢的主要原因。但事實就是,中國當前的經濟社會已經承受不了一次瘋牛。長期健康牛是每一個人的期盼。市場極度瘋狂,甚至把系統擠爆的時候,雖然有利於市場恢覆,但是也不能過頭。

通常,快牛瘋牛不可持續,後果一般是通殺散戶。大牛長牛根本上是看經濟走勢、企業營利與創新預期。在中國,經濟走強依賴於結構性制度改革。關於這一點,投資者心理基本都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