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精子庫揭秘:有人捐精不要錢 有人罵準備受精的妻子出軌

撰文:一条
出版:更新:

去年2月,雲南精子庫發出號召大學生捐精的倡議,因為疫情影響無人捐精,全國多家精子庫庫存告急,而捐獻合格率不足20%。一時間,關於精子供不應求,精子質量大滑坡,男性生育的問題開始頻頻上熱搜。

撰文:張雅蘭‍ 責編:倪楚嬌(一条)

一時間,關於精子供不應求,精子質量大滑坡,男性生育的問題開始頻頻上熱搜。(一条提供)
一時間,關於精子供不應求,精子質量大滑坡,男性生育的問題開始頻頻上熱搜。(一条提供)

中國最大的精子庫保存着18萬份精液,每年能幫助4、500個孩子出生。它背後,是上萬來捐精和求精的普通人。

在中國,每6對夫妻就有1對無法生育,其中男性問題佔4成,精子庫成了他們最後的選擇。除了不孕不育的人,‍‍也有想生育的單身女性去門診諮詢,提前「凍精」,保存生育力的年輕男性,也是精子庫的常客。

我們採訪了盧光琇,她是我國著名的生殖醫學與醫學遺傳學家。1981年,她在長沙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目前也是最大的人類精子庫。42年來,精子供需變化曲線,精準踩在了每一個生育政策、技術進步的節點上,也讓我們得以窺見變化中的中國人生育觀。

【延伸閱讀】全球陰莖長度最新排名 港男勃起後平均不足4.5吋 仍勝12國

「世界人口評論」組織近日公布全球男性的「陰莖勃起平均長度」(World Population Review官網)
「世界人口評論」組織近日公布全球男性的「陰莖勃起平均長度」(World Population Review官網)

港男勝過這些國家 點圖放大看全排名:

+9

源源不斷的精子需求

醫院裏的冷凍精子庫(圖源:紀錄片《奇妙的蛋生》)

當濃縮着一個人性格、相貌、智商的精液被裝進一個50毫升的排精杯裏,在通過遺傳病篩查、病毒篩查、濃度和形態檢測的層層審核後,會被分裝進1毫升的凍存管中。隨後,關於它的具體信息被輸入電腦,樣本被存入精子庫——等待隨時被取走,孕育出新生命。

在這座中國最大的精子庫裏,編碼存放着18萬份精子。它連接的另一端,是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在這家醫院工作的盧光琇,被稱為「試管嬰兒之母」、「中國兒女最多的奶奶」。她從80年代開始研究輔助生殖技術。今年84歲高齡,依然在科研和臨牀第一線,很多不孕不育,情況複雜的患者都會交到她手上。‍

盧光琇正在和病人溝通(一条授權使用)

無精症、少弱精症,這是男性常見的生育問題。他們得到檢查結果,在長期的治療無效後,會選擇精子庫,用他人的供精完成生育。這也是他們最後的選擇。

走進診室的男性,大多是沉默的。他們不太擅長表述問題,看起來也有些不好意思。大多數情況下,是女方和醫生全盤托出,她們知道更多關於疾病的專業名詞,有時候甚至能解釋得繪聲繪色。男方則點頭應和。

當盧光琇提出「只能使用精子庫的精子時」,「難以接受」、「難過」,是男人們竭力隱藏的情緒,還有些男性會有些木然,長時間沉默。比起延續血脈,女性則更擔心,使用他人的精子是否影響夫妻感情,未來的孩子可能面臨什麼?但最終的決定權,一般都在男性手裏。

單身女性也常常去門診諮詢精子,數量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她們希望能不婚生育。(一条提供)

在和數十萬患者打交道,研究輔助生殖技術的40歲多年裏,盧光琇也感受到了生育趨勢的明顯變化。標準病人,即30歲以下碰到生育問題的人數,在逐步遞減。

以前的病人可能有60%是30歲以下的,後來開始遞減,佔40%、20%。這兩年,只有9%,剩下的91%,全都是高齡或情況複雜的夫妻。
電影《熱帶雨》劇照,電影中一對夫妻多年要孩子無果,最後妻子選擇用丈夫冷凍的精子做人工授精手術。

單身女性也常常去門診諮詢精子,數量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她們希望能不婚生育。今年兩會上,有人大代表提出,放開單身女性凍卵,今年2月,四川省發佈政策,生育登記取消結婚限制。事實上,單身女性早就是盧光琇門診的「常客」。‍‍‍‍‍‍‍‍‍‍

盧光琇記得,上世紀80年代,就有一個北方女人來找她。她30歲出頭,在那個年代已經算「大齡」。女人邊哭邊分享了幾段失敗的戀愛故事,滿臉絕望。她不相信婚姻,也不相信兩個人的未來會更好。「我不想做妻子,但想做媽媽」,那個年代,這樣的宣言是有些叛逆的。

40多年來,總有這樣的單身女性陸陸續續跑來。30歲上下的人數最多,其次是40歲,已經很難生育的。但因為政策不允許,盧光琇每次也只能安慰。

中國不孕率(一条提供)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18年,中國的不孕不育夫婦約有4780萬對,預計2023年不孕不育夫婦將會增至5030萬對。未來,隨着平均生育年齡的不斷後移,以及生活方式的變化和環境污染加重,育齡夫婦不孕不育率也將從2018年的16.0%上升至2023年的18.2%‍

精子需求最大的一次爆發,是2016年二胎政策放開之後。僅僅第一個月,就有1000多個家庭來找盧光琇。他們年齡集中在40歲到55歲,有些孩子甚至已經上大學,他們不顧孩子反對,堅持要生二胎。其中很多家庭對生二胎早有準備,早早在精子庫凍了精。所以政策出台的第一個月,就有一大批高齡男性來精子庫取精生子。

【延伸閱讀】性治療師話你知:香港男女通常為乜求診?業者都係性愛技巧專家?

【延伸閱讀】性治療師話你知:香港男女通常為乜求診?業者都係性愛技巧專家?

點圖放大閱讀:

+12

最近幾年,男性也開始有生殖焦慮,「凍精」成了他們主動的選擇。生育力保存,曾經是癌症化療病人,以及和有毒物質接觸的人才會做的,但現在,凍精人羣更加廣泛,因為早婚早育已經越來越難。比如曾有人畢業兩年後,就來精子庫做生育力保存。他每天8點出門,凌晨兩點才睡,多次體檢也發現他有心悸、脂肪肝等問題。工作繁忙也讓他沒有時間談戀愛。對於未來的焦慮被前置到眼前。於是來精子庫冷凍精子,期限是10年。

這幾乎是一種普遍情況,每個月都有幾個,理由也都差不多:還不打算結婚,想給未來一個保障。

「層層闖關」的精子

精子冷凍箱內部,有不同的隔間,可以旋轉(圖源:紀錄片《奇妙的蛋生》)

精子也有鄙視鏈。雙盲,是精子庫和生殖中心嚴格遵守的規定。但求精者依然有一定程度的選擇權。這些要求被傳遞到精子庫,醫生再檢索出能對上號的,供患者選擇。

身高是他們最看重的。「越高越好,至少175cm以上」。在某些北方的精子庫,提出180cm,185cm以上的佔6、7成。身高越矮的夫妻,對「改善基因」的要求就越迫切。本身就比較高的夫妻,「180cm以上」就是底線。其次,就是長相和學歷,長相里大家又鍾愛雙眼皮、白皮膚。學歷越高越好,本科是基本要求。只要能選,大家的要求只會多不會少。此外就是血型,為了避免讓未來的孩子找到「破綻」,原則上都會找一個和受者丈夫血型一致的供精者。

實在沒有,又會涉及一套完整的生物遺傳邏輯:首先排列組合一番,「推演」夫妻兩人原本生的孩子可能有哪些血型,之後找能匹配的精源,確保和女方生育的孩子,能和那些「推演」出的血型一致。因此,精子庫裏的一部分精子會因為很多「軟性條件」而滯留了下來。尤其是早期一批170cm以下的精子,便可能一直存儲下去,無人問津。

醫生正在對收集到的精液樣本進行冷凍存放(一条授權使用)
醫生正在分裝精液,一個供精者的精液最多供5個女性受孕‍‍‍‍‍‍‍‍(一条授權使用)

也正因需求者對精子的要求多而高,「精子質量」也成了每一個捐精的人都繞不開的問題。朱文兵是中信湘雅男科學部主任,他見到過上萬個來捐精的人。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有些人單純好奇,也想做個「生育體檢」,還有人為補貼,大部分人還是想幫助別人。因為之前的新聞讓精子庫被更多人關注,現在每天都有30到40個男性忐忑不安地走進這家精子庫。但成功的只有6、7個。

因為捐精就像「闖關」,要通過綜合考試。首先要「面試」, 身高170cm以上,不能禿頂,沒有高度近視,體貌端正。此外要體檢排除疾病,做遺傳病篩查等等,最重要的是考驗精子。要求數量、活力,形態等等。因為還要經受冷凍考驗,因此要求極高。雖然收到的精子質量下降,但朱文兵也不敢斷言這是普遍問題:「精子質量下降是個有些爭議的問題,因為精子庫的樣本數據侷限在特定羣體,而且有些人單純因為個人生活習慣導致精子質量不好。」

日本電影《怒》劇照‍‍‍‍‍‍‍‍‍

捐精要求年齡在20歲到45歲,但大部分來捐精的人都比較年輕,集中在22到27歲,單身。也有些已經結婚的男性,他們往往是「秘密行動」的,不能讓妻子知道。有些男性無法接受自己精子不合格的消息,會一連追問醫生很多問題:

什麼原因?質量差到什麼程度?怎麼好轉?是否影響生育?

當然,捐精有3次機會,只要有一次符合質量要求,就能成為預備合格捐獻者。所以第一次不合格,很多人會回家調理幾個月再來。連續3次都失敗的,非常多。

5年前,中信湘雅人類精子庫提出了生育力保存的舉措。只要精子合格,並且完成整個捐獻週期,就可以另外排精,申請免費保存自己的精子5年。某種程度上,這也帶動了更多人來捐獻。

精子庫還有其他作用,比如有一對夫妻要做試管嬰兒,但夫妻異地,於是丈夫就提前凍精,等到妻子取卵的時候可以直接取來用。他可以不用出面,就實現精卵結合。

示意圖(一条提供)

對於精子庫的作用,很多人也並沒有清晰的認知。盧光琇之前碰到過一個男性,他從東北坐了一夜火車來到長沙,提出要捐精:

我自願捐精,不是為了錢,但希望以後不管誰用了我的精子,都告訴我。

原來,他只生了一個女兒,又趕上計劃生育沒法繼續生。他覺得自己基因優秀,只生一個孩子太可惜。男人甚至提出,以後可以供孩子上大學,但只要告訴自己孩子是誰,在哪裏。

盧光琇拒絕了:「你捐精是做公益的,不是來做父親的。這個你一定要搞清楚。」盧光琇每次都會告訴來捐精的人,捐精就像獻血一樣,只是一個人道主義行為。

中國第一個精子庫誕生

盧光琇(右一)和科研小組的同事們在一起‍‍‍‍‍‍‍‍‍‍‍‍‍‍(一条授權使用)

時間倒回到45年前。當時中國還沒有人類精子庫。公益捐精,更是無從談起。無法生育的男性也是一羣「隱形人」。他們被社會忽略,同時主動保持緘默,沒有選擇。

直到1979年,盧光琇的父親盧惠霖轉給她一封信:

盧老師,現在牛這樣的動物都有精子庫,為什麼人沒有?我很想要一個孩子,但我是個無精症患者,我願意接受別人捐精,生出來的孩子我也當親生的。我願意第一個做實驗。

這封信給了盧光琇極大觸動。雖然當了很多年醫生,但很多時候,人們都將生育和女性捆綁,她那時才知道,原來男性還有無精症。

實驗室裏的盧光琇(一条授權使用)

39歲之前,盧光琇在廣東梅縣當外科醫生。她的父親盧惠霖是中國遺傳學的奠基人。1978年,英國誕生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盧惠霖覺得試管嬰兒是推進優生優育的好契機。盧光琇也想跟着父親一起開創這項事業。

要做生殖科醫生,既要懂婦科,也要懂男科。既然如此,她也要知道如何冷凍精子,理由很簡單,「因為老百姓需要」,她去到北京郊外牛的精子庫,學習了精子冷凍技術。盧光琇心想,説不定還有很多男性都有類似的需求,不如趁這個機會建立人類精子庫。

盧光琇買來液氮,準備好設備。才發覺根本沒有精子可用。當時的研究小組裏一共4個人,只有她一個女同志。男同事們沒有一個願意「挺身而出」提供做實驗的精子。她到臨牀去要,也連遭拒絕,「在那個時代公然提精子,就是耍流氓。」

盧光琇在和同事探討精子冷凍的流程(一条授權使用)

連續3個月,她都無計可施。實在沒辦法,盧光琇只好動員自己的丈夫供精,好在丈夫很配合。盧光琇拿着來之不易的精子,去燒傷實驗室,放進了液氮罐。隨後裏面冒出水蒸氣,當時的盧光琇還不太懂,以為那是在「冒煙」,她擔心爆炸,和同事抱着罐子守了整整一夜。

經過一夜,再把樣本拿出來在顯微鏡下觀察,他們發現了完好的精子。盧光琇興奮到發狂。那是中國第一份冷凍人類精子。冷凍精液成功後,盧光琇給那位來信的病人的妻子做了人工授精手術。1983年,我們國家第一例人工授精的孩子出生了。

但因為那時候提起精子依然有些敏感。盧光琇他們也沒有大張旗鼓地宣傳。1983年中旬,北京某自然博物館在做一個關於優生優育的展覽。不知道怎麼暴露了消息,「長沙的盧光琇在做精子庫」。

在實驗室和同事討論科研的盧光琇(左一)(一条授權使用)

一時間,大批患有無精症、少弱精症的男人「彷彿一夜間從地底下鑽了出來」,紛紛湧向長沙。有時候,醫院一天就要接待幾十位。對於男性來説,無法生育是一件尤其隱晦難言的事,大家都是偷偷摸摸來的。在問診時,也總是支支吾吾。

但這件事也在當時的中國鬧翻了天。全國各地的信件就像雪花一樣飄了過來,每天都有一麻袋。大部分人都很鼓勵,覺得人工授精寶寶的出生,對中國未來輔助生殖科研是個鼓舞。

還有很多患者的來信。盧光琇被那一個個真切的字觸動,「那些信裏,充斥着壓抑和痛苦」。中國有一大批無法生育的男性,但在那個年代,他們就是一羣「隱形人」,無法生育這事壓在他們妻子頭上,即使自己心知肚明,也不向外透露。想要孩子也沒有辦法,只有無盡的煎熬。

當然也有反對的聲音,有人咒罵盧光琇把人當成牲口。「每次出現新鮮事物,總是有人支持有人反對的。因為他沒有遭受過沒有精子的痛苦,所以沒法理解。」

盧光琇在種種聲音裏,建立了中國第一家人類冷凍精子庫。(一条授權使用)

1981年,盧光琇在種種聲音裏,建立了中國第一家人類冷凍精子庫。此後20多年裏,為全國提供了大約75%的精子。一直到2002年之前,精子一直供不應求。因為當時只有6家正規精子庫和一些地下精子庫。就在2002這一年,國家出台了技術規範,精子庫慢慢多了起來,如今全國共有29家,精子逐漸進入供需平衡狀態。

普通人生育觀:漫長而複雜的變革

示意圖(一条提供)

此後的42年裏,隨着精液保存技術進步,精子庫也不斷髮展完善。盧光琇慢慢發現,大家的生育觀念,以及對於精子庫的態度,也在悄然改變。

在早期,即使走到了要用他人精子生育的地步,大家還是「保守主義者」。那時候,讓盧光琇感觸最深的,是女性在面對生育時,身上沉重的擔子。「中國的女性真的太偉大了」,這是盧光琇反覆提到的。

示意圖(一条提供)

盧光琇還記得早期的一對夫妻,他們治療了很多年依然沒法生育,女方一直對外宣稱是她的問題。後來,丈夫了解到精子庫,他一再勸説妻子,表示自己可以接受,説服她來了醫院。體檢,化驗,做準備,一切進行得順利。等女人做好排卵檢測,就剩最後一步就要和精子庫對接精子了。

過了幾天,女人找到盧光琇説,她實在堅持不下去了。每次來醫院做檢查,那男人都聽安排,沒什麼情緒,醫生也看不出端倪。但等回到賓館,他就開始罵她:

好了!你現在要用別人的精子了,你去跟別人生孩子吧!

但到了第二天,他又像個沒事人一樣來了醫院,不發表什麼意見。

到了人工授精的關頭,他還是過不了心裏那關。後來,盧光琇和那個男人聊了很久:「你要是沒想好就不能做,真有了孩子,不是説不要就不要的。」對方也終於承認,他確實沒想好,只是受不了家裏親戚朋友的目光。最後他們還是選擇放棄。

醫院輔助生殖門診外等候的人們(一条提供)
醫院輔助生殖門診外等候的人們(一条授權使用)

在精子庫建立早期,也有些患者沒有保護隱私的倫理意識。比如有對夫妻用供精者的精子生了孩子,後來兩個人鬧離婚。女方為了得到撫養權,沒有遵守保密協議,在法庭上大聲宣佈,孩子是用精子庫的精子生的,和男方沒有血緣關係。甚至希望精子庫出來作證,鬧出不小的風波。

因此,盧光琇每次都會一再告誡患者,如果選擇用他人的精子,一定要嚴格保密,甚至最好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説。「用供精生子,背後涉及一系列倫理問題,它關乎一個生命,和一個家庭的未來。」

日劇《產科醫生鴻鳥》劇照

在前2、30年裏,病人在得知只能使用他人精子的時候,都不會立刻接受。中間還有很多環節:輾轉全國各地看病,回家找老中醫調理身體,有些人甚至要拖幾年再決定。到了最近4、5年,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少,「大家對新技術的接受度很高。」同意或者拒絕,都會更加直接。

曾經有一對年近40的夫妻找到盧光琇。盧光琇的記憶裏,「兩個人高高大大就像模特」,在描述問題的時候也很輕鬆。他們20多歲的時候結婚,婚後兩年,女方懷孕,但覺得還年輕,不太想要孩子,最終做了流產。

後來丈夫得了腮腺炎,這種病毒最容易侵犯睾丸和卵巢。他得了無精子症,在多處看病沒有結果後,他們找到盧光琇。但他的睾丸已經開始萎縮。盧光琇建議他們使用供精生育一個孩子。

聽完盧光琇的建議,兩個人有些驚訝,但也很直接,「那是不可能的,這個選項我們想都沒想過」,如果不能生,他們寧願丁克。

對於年輕一代而言,要孩子不是必選項,他們也只是想要自己身體健康。即使高齡不能生育,後悔的情緒也不會那麼強烈。
示意圖(一条提供)

從開始研究輔助生殖技術,盧光琇就毫不避諱地自稱,「盧奶奶就是早婚早育宣傳大使」。因為她知道生育和年齡有巨大關聯,也見過太多人到了高齡無法生育,難過後悔。

但這兩年她也慢慢發現,有些人想盡一切辦法要孩子,反而影響了夫妻關係,也有人耗費時間精力,終於有了孩子,卻依然婚姻破裂。孩子,不等於幸福。

現在,她更傾向於敦促大家早點做生育力保存,「對男性來説很方便,把精子凍起來,等以後想清楚了,再要孩子。」

(洪雷、董雷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