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屆三中全會思考改革大計 關鍵的問題是什麼?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即將到來的7月份,中國共產黨二十屆三中全會將要召開。毫無疑問,這是今年中國最重要的政治活動之一。在當前國際政經形勢嚴峻、國內經濟與社會問題叢生的背景下,二十屆三中全會如何開、討論什麼改革議題、形成什麼重大方略,社會各界對此都高度關注,相當一部分老百姓對此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今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經宣佈,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核心主題是「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國式現代化」是此次會議最重要的關鍵詞,如何去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推動什麼改革,是二十屆三中全會的一個重要任務。5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山東省濟南市調研時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突出改革重點。要堅持和發展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雖然中央已經明確了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大主題,但在如何具體深化和推動改革、優先選擇什麼改革問題入手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斟酌空間。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極為複雜,各種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的積累十分嚴重,國內社會在經濟方面普遍信心不足。在此背景下,如果國家重要的會議沒有開到實處,沒有解決市場和老百姓關切的實質問題和關鍵問題,變成了喊口號、表決心、發文件,就會導致重要的會議被「虛化」,這可能難以起到集聚人心、凝聚共識、激發改革鬥志的作用。

要避免國家的重要會議被「虛化」,我們認為,需要實事求是地面對如下問題。

2013年11月8日,武警、特警、民警及協警在天安門廣場及周邊加強巡邏執勤,確保十八屆三中全會順利召開。(資料圖片)

首先,對形勢和現狀要有客觀認知。當前,需要客觀認清形勢,冷靜評估現狀,坦率承認不足,系統分析問題,這樣才有可能找準亟待處理的關鍵問題,找到建設性的解決路徑和辦法。對於當前形勢,我們的基本看法是,國內問題大於國際問題,其中,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是重中之重,也是債務問題、金融風險問題、市場信心問題乃至社會問題的基礎和根源。

客觀承認現實並不可怕。實際上,在疫情衝擊後遺症、逆全球化、地緣政治化等三重衝擊下,全球經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全球供應鏈正在經歷結構性的變局。中國是全球經濟重要的參與者——中國經濟規模為全球第二,曾經是「世界工廠」,還是全球第一大貿易大國,中國不是世界經濟的例外特選,在衝擊之下經濟表現不好,這也在常理之中,重要的是對於衝擊和影響要實事求是,才能採取適宜的應對之策。

其次是要找準改革的關鍵問題。從經濟視角看,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認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最重要的還是要重回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初心」,大力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使之成為中國今後改革的重點。十八屆三中全會曾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着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我們認為,這一論斷迄今仍是指導中國改革發展的正確指針,應該堅持下去。

中國經濟備受各方關注。圖為浙江寧波舟山港金塘港區碼頭,攝於2024年2月11日。(新華社)

十八屆三中全會還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這一段論述,確立了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最大任務。

第三,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是發展民營經濟。長期以來,中央多次強調「兩個毫不動搖」,顯示了國家對發展民營經濟的堅定支持態度。但近幾年來,民營經濟在現實之中的發展環境與發展現狀並不好,不少民營企業倒閉關張,一些活着的民企選擇了觀望、收縮甚至躺平。以投資為例,2023年5月份以來,國內民企固定資產投資按年增速連續8個月為負,今年1-5月,民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至0.1%,幾乎重新歸零。在國內創投(VC)市場,過去這個市場是「外資牽頭、民資活躍、國資跟隨」,現在情況則完全不同,成了「外資退出、民資躺平、國資獨大」的格局。今年中央提倡要發展「耐心資本」,現在看來,最聽話的耐心資本只有國資來擔綱了,甚至由國資來唱獨角戲。

從近幾年的形勢發展可以看到,在這一輪經濟下行的壓力下,中國市場正在出現新一輪的「國進民退」。與過去不同的是,這一輪的變化是民營資本因為力量衰減而大量退出,讓出了市場和份額;國企也並不是積極搶進,而是由於民資的大量退出而「被迫」佔有更大的相對份額。這種在經濟低迷之下出現的發展格局變化,將會給未來的中國經濟帶來多方面影響。作為中國研究機構中的「穩健派」,安邦一直認為,中國既需要國企,也需要民企,但是國企與民企的角色應該不同——「國企保安全,民企促繁榮」,基本的國計民生資源保障、重大安全問題,要靠國企來保障;但要讓經濟變得繁榮、讓老百姓變得富裕,則有賴於民營經濟的大發展。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二十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我們認為,繼續堅持市場化的改革開放,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應該成為本屆會議的重要內容。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外環境經歷了巨大變化,在2024年,中國思考改革大計,不是要新創重大概念,也不是尋求理論突破,而是要回歸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初心,堅持過去正確的改革方略。堅持把過去做對的事情做下去,假以時日,國內的信心就能逐漸恢復。

本文經安邦智庫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