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自由考驗民粹社會?「傷害民族感情」是否刑法定罪將見分曉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傷害民族感情會不會被定罪、如何定罪,預計將在本月底見分曉。

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在本月25日至28日召開會議,根據官方18日公布的議程,這次會議將審議多項法律草案,包括備受矚目的《治安管理處罰法修訂草案》。

《治安管理處罰法》有「小《刑法》」之稱,處罰的是尚不構成犯罪的違法行為,這是官方時隔18年首次對這項法律進行大修。

《治安管理處罰法》增修條文引發輿論熱議,有輿論憂心草案第34條將讓民粹主義、極端主義蔓延。(資料圖片)

根據官方去年9月公布的修訂草案,考試作弊、高空拋物、以搶奪方向盤等方式妨礙公共交通工具駕駛、無人機「黑飛」、升放攜帶明火的孔明燈等行為,都將被納入這項法案的處罰範疇;而爭議最大的是草案第34條列入的有損中華民族精神和傷害中華民族感情的罪名。

根據修訂草案,在公共場所或強制他人在公共場所穿著、佩戴有損中華民族精神、傷害中華民族感情的服飾、標誌,以及製作、傳播、宣揚、散布有損中華民族精神、傷害中華民族感情的物品或者言論的行為,會被處以五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或者1000元(人民幣,下同)以上30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會被處以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同時可以被處以5000元以下罰款。

南京古雞鳴寺賞櫻時節,惟一名身著和服女遊客的出現,卻令不少過路人認為「傷風敗俗」

關於「有損中華民族精神、傷害中華民族感情」的條規在去年9月出爐後,互聯網上一度譁然,許多內地高校的法學教授也公開撰文,呼籲官方慎重修法。

有觀點認為,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本就是內涵模糊的抽象概念,很難有客觀的衡量標準。草擬的法律條文也沒有準確定義,留下的自由裁量空間,最終會成為執法者的行政權力。

到底什麼樣的行為屬於違法,最後可能就是由執法者的個人偏好、觀念決定,甚至是看心情說了算;當中會不會滋生腐敗、權力濫用也是一個問題。有網民質疑,這種過於寬泛的條規就跟「尋釁滋事罪」一樣,是典型的「口袋罪」,拿來扣帽子倒是方便了許多。

殭屍舞醜化民族形象 涉事跆拳道館遭取消全國相關賽事參賽資格:

+8

一些學者也擔憂,這樣的立法很可能帶來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個體的行為被放大成牽涉民族感情的政治問題,甚至是打著民族感情的旗號進行民粹式攻擊的事情,近年來在內地時有發生,一件衣服沒穿好,一句話沒說對,都可能被扣上「傷害民族感情」的帽子。

2022年8月,一名女孩因為穿和服在蘇州的日式風情街淮海街拍照,不小心挑動了一些人的敏感神經,女孩最後被員警以尋釁滋事為由帶進了派出所。今年初,南京一家商場因為在裝飾中用了紅色圓形貼紙,結果被以愛國賺流量的博主舉報為宣揚日本文化,商場被有關部門責令拆除裝飾,物業還被整頓。

2022年,有女子在蘇州穿和服街頭拍照,被警方帶走調查。(圖/翻攝自掌聞視訊)

還有一個疑問是,公共場合會如何定義?互聯網算不算公共場合?在網上發表與官方宣導的主流價值觀不一致的言論,算不算損傷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修訂草案出爐後,清華大學刑法學教授勞東燕就質疑,這樣的新規會「進一步惡化公共領域的輿論環境,不當壓制個人在日常穿衣與言論的自由空間」。

這幾年中國面對的外部壓力加大,官方需要團結民眾,也更強調鬥爭,民族精神、民族感情是社會凝聚力的黏合劑,官方在中國面對嚴峻外部挑戰的時候,需要透過約束有損民族感情的言行,維護社會的共同信仰和民眾的向心力,這也無可厚非。

2023年9月5日上午,律師杜兆勇在微博發帖,表示自己堅決反對將國家意志、民族感情諸如此類的東西入法。但這則帖文當天下午就已被刪除。(微博)

不過,就損傷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的立法,也面臨刺激民粹和極端民族主義的風險。內地社會近年來變得越來越非黑即白,無論是新冠疫情期間的清零政策,還是俄烏戰爭後挺俄派和挺烏派的對立,都讓輿論變得更加撕裂,社交媒體上經常可見情緒化的鼓噪、謾駡。損害民族精神入罪入罰,會讓民粹情緒有更好的藉口,一旦民族感情滑向民粹,到頭來可能發生反噬,讓社會變得更加分化和撕裂。

官方去年9月就《治安管理處罰法》的修訂公開徵求意見時,有9萬9000多人提出了超過12萬條建議,內地社會和輿論對它的關注,遠遠超過其他法律草案,當中有大量支持的意見,也有許多反對的聲音。這些民意會如何反映在法案的修訂上,內地的社會風氣會不會更往「左」偏一點,答案會在這個月底揭曉。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