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音樂篇】潘迪華87歲仍有夢想:我不會停下來  

撰文:黎偉麟
出版:更新:

撰文:黎偉麟
香港樂壇僅存傳奇人物潘迪華,7月書展前推出了自傳《夢.路.潘迪華》。作風低調的潘姐姐一直沒有做宣傳,《香港01》獨家專訪這位舊上海的貴族,跟她暢談如何慧眼識顧嘉煇、黃霑,投資《白孃孃》音樂劇失敗後的悲喜,以及87歲仍不願停步追夢,誓在香港文化史上留名。

潘迪華6月時推出自傳,上月出席金閱獎活動,與一眾出書的明星同台,精神甚佳。(Rebecca Pan 潘迪華 Facebook)

對不少讀者而言,潘迪華早已不只是一個時代曲歌手。雖然如她所言,她也許不曾是最紅、唱得最好的一位,但她在文化藝術圈的地位,卻有如神級教母,黃耀明、陳奕迅、林一峰無不爭相與她合作。潘姐姐發掘了很多人才,包括當年仍未廣為人識時的顧嘉煇和黃霑。「身為職業歌星的我有非常好的眼光和遠見。1962年,顧嘉煇在波士頓Berklee College of Music獲取奬學金進修Big Band音樂課程。他有家庭負擔,捱得很辛苦,我出資讓他從波士頓飛去倫敦,為準備創作音樂劇做資料搜集,補貼幫助家用。我們花了3個月觀賞及吸收各類音樂劇。」1970年代初的顧嘉煇仍是努力前程的小伙子,現在已是萬人景仰的流行音樂大師,但其才華早在《白孃孃》鋒芒初露。為了白蛇與許仙的連場歌舞和愛情神話,本來潘姐姐還希望煇哥寫得更精緻高深,但煇哥因應聽眾程度和演奏者及歌唱者的能力,調整成現在的模樣。在香港當時環境而言已算上乘,但潘姐姐仍覺未達世界水平,可見其「奄尖」。

1972年,潘迪華自資製作中文音樂劇《白孃孃》,雖然票房失利,但嬴得了藝術地位,連李小龍也與妻子來捧場。(受訪者提供)

好火氣的她踫上大情大性的他

「當年的文化人說,潘迪華是不同的,她見過世面。」因為潘姐姐1960年代長期在西方社會演出,感染了準時工作的習慣,回到香港後她對於本地創作人甩稿的陋習有點不滿,鬼才填詞人黃霑更為此「媽叉」她。「阿煇一早寫好曲,我們習慣早一點收稿,而且我想曲詞同步。我嫌他不到死線不交貨,他用粗口罵我呢。」潘姐姐年輕時好火氣,但黃霑也是性情中人,當然沒有影響日後二人的友誼。「《白孃孃》之前,他在廣告公司寫廣告歌,朋友介紹他給我。他寫詞好到肉,我嘗試用他。結果他寫得非常好!」《白孃孃》歌曲《愛你變成害你》大獲好評,黃霑遂開始填詞生涯,與顧嘉煇組成煇黃組合,寫下無數名曲。但要見識顧嘉煇最高深的功夫,必須要聽《白孃孃》。

傳統中國愛情神話《白蛇傳》得到潘迪華現代化,變成一套中西合壁的原創音樂劇。(受訪者提供)

投入每首歌曲 唱出喜怒哀樂

談起獲大眾喜愛的《愛你變成害你》,潘姐姐說這首歌並非她的至愛,只是作品容易入耳。絕不作品味妥協的性格,令潘姐姐從未廣受大眾歡迎,但深明自己長短處的她,另闢蹊徑展開了不一樣的音樂路。「說了十多年的自傳,最近終於寫成,朋友讀了很喜歡,叫我再寫。媽媽和兒子離世時我好傷心,寫回憶時難免落淚,不想再寫了。唱歌也是一樣,我是用感情帶動歌唱,唱的是故事,不是唸歌詞。」曾經有成熟的歌迷跟潘迪華說,她的聲線未必是最靚的,甚至有時會出錯走板,但她的歌聲能唱進人的心坎裏去。因為她將情感投入每首歌曲,唱出人間喜怒哀樂。「早前曾有中央電視台記者訪問我,本來談得很高興,那記者提到內地歌星如今突飛猛進。我說,不錯,可惜多數是copy(摹倣),每個人都這樣唱,每一句歌詞都安排好每個『動作』,並非從心出發,是機械式演繹,而且非常誇張。試問人唱歌怎可能每次都一樣?那位記者面色都變了,非常無癮。」

2004年的《我的路》big band唱片,是潘姐姐得意之作,74歲仍然唱得很好。(受訪者提供)

重新發行《我的路》前一天叫停

潘姐姐對Big Band音樂情有獨鍾,除因為自小聽Big Band伴奏的上海時代曲外,其實尚有另一個原因的。「自己的聲線不是最好,所以我用Big Band來支持,效果會更圓融,我最重視就是編曲。」2004年,潘姐姐灌錄了《我的路》Big Band唱片,重唱上海經典歌曲,樂隊班底強勁,全是菲律賓人。編曲方面除了菲律賓籍名師Roel Garcia和Joel Villianueva外,還聘請了Ted Lo,並重用Johnny Yim及Edward Chan等香港年青作曲人參與,以及最近離世的錄音大師曾景祥把舵全程現場錄音。潘姐姐和Kinson因此結緣,成為了音樂知己。《我的路》斷市多年,不少樂迷渴求,為什麼潘姐姐不重新發行呢?「幾年前想re-issue,發行前一天我才見到包裝設計。我覺得做得不夠漂亮,馬上叫停了,浪費了好幾萬元。唔夠理想,我寧願不出,免得丟臉。」潘姐姐對質素的堅持,教一眾後輩汗顏。

《我的路》唱片班底甚強,樂隊全是菲律賓樂師,亦有本地傑出音樂人。(受訪者提供)
1963年,潘迪華擔任爵士巨星Louis Armstrong香港演唱會表演嘉賓。(《夢.路.潘迪華》)

《白孃孃》是香港精緻文化代表

1963年,香港大會堂開幕,爵士巨星Louis Armstrong來港作演唱,潘姐姐有幸擔任表演嘉賓。潘姐姐希望獻唱既有中國情調又有英文歌詞的《第二春/Ding Dong Song》表現中華民族身份,可是當時日本文化在美國興盛,主辦方面要求她唱《Cho-Cho San》(長崎の蝶々さん)。她妥協了,結果獲得一致好評,但自己卻患得患失。「後來我想通了,如果要紅一點,其實要更多的compromise,但我以後都不妥協了。在香港,我不是一個唱得最好的歌星,但別人尊重的是我的精神。」最近,「好香港好香港」在各個創意界別選出精英作品作展覽,潘姐姐成為其中一位代表人物。正是這種不向市場妥協的精神,令她走上神級地位。

今次「好香港好香港」的展覽,潘姐姐認為只反映香港草根一面,而中產、優雅的另一面未被展現。「二戰前後,上海開始有中國原創的流行音樂,這群音樂人不是搵兩餐,非常投入,有很多精品。上海時代曲在1949年後,全靠香港延續了它的生命。到1970年代,廣東流行歌曲發展許冠傑的原創作品。我個人認為,《白孃孃》音樂劇是香港精緻文化的代表,雖然還有改善的空間,但它畢竟是首部原創中文音樂劇,走出第一步。」1980年代以後,潘姐姐欣賞陳百強、許冠傑、Beyond等人,但她慨嘆我們的原創佳作實在太少。「中國、香港的文化要出口到外國去,要更精緻化。藝術文化教育非常重要,我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做得更好。若是太着重速度,就變得沒有深度,也就永遠不可能追上世界水平。」

潘迪華指她一直走文化路線,與一眾文人都是好友,包括小思、邁克、張敏儀,自傳中更披露瓊瑤也是她的老友。(受訪者提供)

蔡琴能夠傳承上海時代曲

問及她認為哪些歌星能夠傳承上海時代曲,她說︰「大部分都唱唔返那種味道,初時我覺得蔡琴也是一般,她的聲線很好,但沒有感情,後來改善了。有腔調有韻味,亦有自己風格。」說到今天的音樂,她嘆息︰「以前我們幸運,可以真的想很久才做一步。如今做創作,是市場興什麼就要做什麼,只得跟隨。」《白孃孃》的音樂能夠經歷45年洗禮而不減它的光華,自然是有原因的。潘迪華帶點腼腆地說︰「其實我還有一個夢想,我已經87歲仲有夢想,不可思議吧。這是關於《白孃孃》的,具體的idea還不能說,但我不會停下來。如果做到,是可以讓大家一直記着《白孃孃》,也可影響後世的。」

事實上,潘姐姐的音樂種子早已散播。 At17、My Little Airport、The Pancakes等獨立音樂人都是她的粉絲,當年中曲西詞亦中亦西的風格也影響了無數音樂人。她的名字將永遠存在中國流行音樂史。

2011年,潘姐姐的演唱會中也有加入一段《白孃孃》,由官恩娜扮白素素。(《夢.路.潘迪華》)
今年年中,潘姐姐推出《白孃孃》45周年紀念版黑膠唱片,請來口琴手李俊樂表演劇中作品,希望以不同方式把《白孃孃》流傳後世。(Rebecca Pan 潘迪華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