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我撐場】杜汶澤監製之路 為香港演員築起平台

撰文:許育民
出版:更新:

香港影壇近年高舉本土旗幟,社會主題作品大行其道,隨此以外,「港產片,仲有乜好拍?」。合拍片當道,香港演員又被指斷層,面對龐大十三億人口市場,「港產片,有乜好拍呢?」。
身兼監制、導演、演員的杜汶澤,一直義無反顧支持本土電影,4月21日阿澤現身城大,親自解釋「港產片,有乜好拍」。

今時今日,被譽為是金牌配角的姜皓文,兩年間參與了26部電影,難怪春夏笑指若有部戲沒有姜皓文,注定開不成。其實早在2002至2003年期間,杜汶澤計及主演、配角、客串等所有幕前演出,作品總數也達25部,都算是一項紀錄,及後更榮升為大片指定要角,甚至男一,極盡風光。不過這口飯他吃得不快,他很想尋回失去的創作自由,於是開始涉獵監製工作,做一些不合拍,真真正正屬於香港的本土電影。所以時至今日有人說他開罪了內地市場才揚起本土旗幟,或許是你太少留意監製一職的名字吧!

用鏡頭說故事,向來是杜汶澤的喜好。(梁碧玲 攝)
《伊莎貝拉》是阿澤首部擔正及擔任監製的作品,電影更於第5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贏得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金培達)。

監製不是體毛是體驗

2000年前,港產片陷入困局,票房被翻版大大蠶食,電影老闆投資大減,每部電影的製作成本逐步收窄。去到2003年沙士一疫,更將香港電視市道打入谷底。一個CEPA,開放大陸市場予香港電影,對同業來說是一場及時雨,挽救了香港電影工業。不過每套制度行之已久,必有問題產生,電影要進入內地,創作內容便要經過審查,中港演員的比例也有限制,久而久之連演員的言行也暗中列入審查表之中。慢慢衍生出題材受制、演員被封殺等問題。

不少從業員為生計,制度再難適應也只好適從,見步行步,但杜汶澤選擇行一條自己覺得舒服的路,於是在他邊拍攝合拍片期間,也邊參與不少本土電影的工作。電影是團隊工作,有很多崗位讓你選擇,較多人選擇幕前因為最容易被看見,不過做了幕前多年,杜汶澤漸漸發現演員只是在討好觀眾,最能討好自己的工作是幕後,特別是監製,因為這個崗位才是在「生產電影」。在《低俗喜劇》中,阿澤以體毛比喻監製一角,但現實情況所見,他是從監製一角中體驗本土電影的可愛。

《低俗喜劇》為鄭中基及陳靜(DaDa),分別贏得金像獎最佳男女配角,成功做到雅俗共賞層次。
鄧麗欣與鍾欣潼在《破事兒》的演出,獲得不少正評。

撐本土電影  撐本土女星

回望杜汶澤的監製里程,始於2005年的《伊莎貝拉》,他跟導演彭浩翔組成不是兄弟電影公司,這部以澳門回歸作故事背景的電影,雖然是阿澤首部擔任男主角及監製之作,但明顯該片正在力捧梁洛施,而她的演技亦令人眼前一亮,成功掉去美得只有靚的包裝。兩年後,他跟彭浩翔再度合作《破事兒》,以7部短片合成長片,當中還包含合拍片禁絕的色情、靈異等題材。電影反應一般,但在《大頭阿慧》中的兩女主角鄧麗欣與鍾欣潼,其演出就備受讚賞。

努力了一段日子,市場開始有反應,2011年一部《3D玉蒲團之極樂寶鑑》打正「香港先有得睇」的旗號,令港產片再度熾熱起來。即使道不同,但也相為謀,同在重新建立香港電影這旗幟。正所謂非常時期要用非常方法,翌年,阿澤主演的《低俗喜劇》,便以粗口掛帥,將被緊箍多時的點子全數爆發,好讓大家重拾昔日看港產片那種痛快過癮。

 

《雛妓》中,阿Sa有不少突破性演出,甚至爆粗。

與此同時,阿澤亦看到為遷就合拍片條款,令香港女星演出機會大減,於是他又監製《雛妓》(2015),既將社會議題帶進電影,亦好讓蔡卓妍得到一個具發揮的角色,最終不但掀起話題,也讓阿Sa獲得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提名。而在雨傘運動之後,阿澤的本土旗幟揚得更盛,一部借黑社會選老大,明諷香港選舉制度的《選老頂》,刺激不少觀眾的神經,掀起一時熱話。所以阿澤一直覺得,監製就是為演員,提供一個可發揮的平台,數年間,這個平台似乎略見成績。

「香港電影,我撐場」第二炮即請來杜汶澤、陳志發任嘉賓,繼續大談本土電影。

01電影呈獻  香港電影  我撐場!
大專院校巡迴講座(二):「港產片,有乜好拍?」

日期:4月21 日
時間:18:30
地點:香港城市大學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三樓M3017
合作學院: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系
講座嘉賓:杜汶澤、陳志發

立即下載《香港01》手機程式,登記做會員,收看當晚講座網上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