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影評︱理性忙於疏理情節 失去應投入的感性

撰文:許育民
出版:更新:

台灣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數月前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映優先場,已掀起一片騷動,不少人爭住買飛先睹為快,後來傳出電影不會在港上畫,轉在Netflix放映,連帶在《香港同志影展》舉行的優先場都掀起話題,有人為爭取最後一次在大銀幕欣賞的機會,願意花數千蚊炒價入場,可見該片的確有著懾人魅力。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口碑極好,令電影未上映已具聲勢。(電影劇照)

是戲名改得太好?兩位主角太靚仔?主題曲太好聽?還是就是一股BL潮太熾熱,令大家對《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滿有期盼。故事發生在80年代剛解嚴的台灣,一對大男孩遊走在友情與愛情之間的關係,在80年代的華人社會,這份同性感情就是充滿抑壓,處處難以釋懷。男主角陳昊森飾演的張家漢,早就懷疑自己是同性戀者,有想過是一個「問題」,想去解決,但好快便按捺不住,進取去愛。

戲中二人的爭吵不斷,充滿年輕時的激情。(《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截圖)

另一主角曾敬驊飾演的Birdy,大情大聖,原是一位異性戀人,更對張家漢的曖昧行徑和劇烈追求感煩厭。不過時日遠去,在多年來沒人愛的空虛下,有人對自己的關心已足夠去打破性別規限,跨過界線愛上這個人。二人的感情大致如上,收看前就想,到底這段感情如何能描寫到,令異性的他都難以抗拒才是重點。

正是這份期望過大,看畢後反而有種失落,失落在這份感情沒預期的刻骨銘心。二人開始是一見鍾情,一個傻氣滿滿,一個心思熟慮想靠近。在男校內,有人對自己好,無論友情定愛情都不願分得太清,都欣然接受,這一段亦是電影最好看的一回,單戀的忐忑滿有初戀情懷。只是當台灣宣布解嚴,開始可以男女一同授課,異性的引力令這段關係起了暗湧。

二人溫馨時光,是全片最好看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劇照)

二人感情的蜜月期過去,劇情的牽引力亦隨之化開,面對關係變差,解決方法就是接二連三的吵鬧,你罵我,我告狀,你鬥氣,我要脅,一場又一場恨多於愛的表現,看得很勞氣。加上導演將回憶片段穿插其中,又加上髮禁前兩位男主角太撞樣,一堆堆混亂令忙於梳理情節的理性,大大影響投入當中的感性,變得抽離。那份情緒未刻到心底已收起,流逝遠去。

二人開始是一見鍾情,一個傻氣滿滿,一個心思熟慮想靠近。(《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劇照)

不過全片倒有讓大家看得深刻的時候,戲中的歌曲是一絕,主題曲《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固然妙絕,舊歌《這個世界》又是令這一代觀眾,好好去重新認識這首老歌的時候。至於中段點綴的情慾戲,明顯是回應市場需求,對不少慕名而看的女生而言,已值回票值,然後發難跑到海邊的二人獨處時刻,又是彰顯情慾畫面魔力的最佳證明。但正正就是接連的愛與慾,你有懷疑這段感情是建基在慾多於情嗎?到他質疑神父不懂男男的愛時,又是否有說服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