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電影節|最「毒」線上觀影經驗 一個人游走高低清的馬拉松

撰文:來稿
出版:更新:

11天的線上影展轉眼結束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得主,美籍華人女導演趙婷的《Nomadland》再下一城奪得多倫多電影節的觀眾票選獎,同時亦在INDIEWIRE舉辦的影評人票選中贏得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加上已獲MARVEL委任執導超級英雄片《永恆族》(The Eternals),來年的奧斯卡絕不會「無佢份」。

撰文︰胡芷晴(Didi Wu)

百老匯電影中心及香港亞洲電影節節目策劃

美籍華人女導演趙婷的《Nomadland》再下一城奪得多倫多電影節的觀眾票選獎。(《Nomadland》劇照)

《Nomadland》改編自女記者 Jessica Bruder 2017年出版的同名文學書籍,講述一群(約30萬)本應過著退休生活勞動階層,無奈地承受著金融海嘯後果,被迫改以低成本居住,搬到旅行車過著無家無根的遊牧生活。而觀眾票選獎的次名得主則是Kemp Powers改編自自己的劇作,由剛剛在艾美獎獲得迷你影集/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的Regina King首次執導作品《One Night in Miami...》,同時亦是INDIEWIRE的影評人票選獎得到次名及最佳劇本得主。1964年的一個晚上、一個場景、四個美國黑人標誌人物: Cassius Clay(世界拳擊冠軍,其後改名為Muhammad Ali)、Jim Brown(美式足球員)、 Sam Cooke(美國靈魂音樂先驅)和Malcolm X(黑人平權領袖),一場政治平權思辯。

由剛剛在艾美獎獲得迷你影集/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的Regina King首次執導作品《One Night in Miami...》。(劇照)

線上的觀影經驗

今年多個影展及電影節目經歷了不少第一次,第一次取消,第一次沒有實體影展,第一次在家進行市場展,不停對著電腦說話。多倫多電影節亦然,第一次全球串流,基於各地的版權和網絡的差異,某些地區的版權擁有者不願意開放網上串流,比如今次大部分有華人參與的電影,包括以上提到的《Nomadland》、賈樟柯監製他的副導王晶首部導演作品《不止不休》(The Best Is Yet to Come)、紀錄武漢封城的紀錄片《76天》(76 Days)同樣是新導演,王逸帆執導的台灣瘋狂喪屍午夜電影《逃出立法院》,還有Spike Lee的紀錄片《David Byrne's American Utopia》等都未能在香港串流,要看要寫就要靠自己。

第一次全球串流,基於各地的版權和網絡的差異,某些地區的版權擁有者不願意開放網上串流,王逸帆執導的台灣瘋狂喪屍午夜電影《逃出立法院》是其一。(劇照)

電影一般會開放1.5日,每日大約會有5部新片,對我們這些「外地參與者」,感覺就像在辦公室/家裡,馬拉松式限時觀看數十部試片,但身邊沒有人可跟你分享(就好像身邊朋友都未看《天能》一樣),看到好看好HIGH和看到爛片想DIE,都無人跟你討論,只能與自己對話,正式踏入虛擬世界,非常「毒」。同時由於網絡問題,看片看得最多的就是LOADING那個圈圈,經常5或10分鐘停一停,又不時高清轉低清,算是…挺有趣的影展觀影經驗,「不完美、可接受」。

紀錄武漢封城的紀錄片《76天》。(劇照)

世界動盪時局下的作品

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不少研究都指出各國社會有愈趨兩極化的跡象,由一般的倒U形變成U形,加上演算法的廣泛使用,令大眾接受的資訊變得更單一,敵對思想因而變得更加激烈。近幾年世界各地出現了不少社運潮,今年有多部電影皆反映出這個現象。

以墨西哥導演米高法蘭哥(Michel Franco)反烏托邦的新作《New Order》為例,導演在Q&A也坦言創作源自世界大局轉壞,威權主義,騷亂,軍權等字眼引發了他對世界時局及未來的恐懼和思考。電影反映了不少現今的狀態,恐慌、不穩、無信、憤怒、野蠻、黑暗,多場震撼的畫面和場口,充滿張力和驚喜。電影非一貫米高法蘭哥的題材、規模和格局,刻意抽空時間背景,減低指向性,令觀眾可無知地跟隨角色,任由政權/軍權/武裝團體擺布,全然感受亂世下人民極致的無力和無用,每一秒都不能預知,猝不及防,觸目驚心。

《Notturno》是一部紀錄戰爭黑暗下的一絲光明的紀錄片。(劇照)

另一部,同樣是描述動盪邊緣的《Notturno》,一部紀錄戰爭黑暗下的一絲光明的紀錄片,是首位連奪威尼斯金獅獎和柏林影展金熊獎的意大利紀錄片大師導演喬安法蘭高羅西(Gianfranco Rosi)《怒海公民》導演的新作。歷史3年,沿著伊拉克、庫爾德斯坦、敘利亞和黎巴嫩邊境,一帶離不開專制、侵略和恐怖主義的領域。一貫導演的風格,以小市民的日常對照建構大事局,冷靜微觀「亂世日常」。導演是攝影師同時也是收音師,美輪美奐的影像對比著殘酷的戰爭現實,聲音的設計非常鏗鏘有力,精準的靜默更是神來之筆。

《不止不休》被視為首部賈樟柯監製的商業作品,以內地少有的電影題材 ─ 記者為主軸,故事源自真人真事,03 - 04年間「三無」少年韓東,為夢想北漂,希望憑著一支筆可以揭發不義,爭取公義。原來在2010年前,內地學校和企業均明確列出乙型肝炎帶菌者為限制條件,變相令他們無法找到學校和工作,過正常生活。電影遊走在紀錄、劇情、夢幻之間,在眾多底線思維的環境下,能夠達到這樣的完整和清晰度,言之有物實屬難得,有《我不是藥神》的影子和潛質,卻比它更具人文精神、真實感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