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從粵語片到《家有囍事》 消失了的表哥表妹情
「思海中的波濤滔滔不息飛躍起,心窩中的激情終於不可關閉起,當初喜歡孤獨要愛卻害怕交出愛,你那野性眼神偏偏將戀火惹起~」
在林憶蓮的《激情》襯托下,黑社會小混混劉德華拉着其表妹張曼玉,跑進梅窩碼頭的電話亭內激吻定情,是王家衛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的經典場面。
現實生活中,你未必有像曼玉一樣的清純表妹,也未必有一身華Dee造型的不羈表哥,然後展開一段浪漫愛情之旅。儘管如此,你何曾幻想過和自己的表哥、表妹談戀愛?
又或如1992年的《家有囍事》,哥哥張國榮的初戀情人不正是表親──婉君表妹嗎?在電影尾聲,她姍姍來遲,終在常家壽宴始出現在觀眾眼前,還以為她是張國榮與毛舜筠的程咬金,原來和她共諧連理的另有他人──是家明表哥而不是哥哥。高志森導演當然只是借表妹來跟你開說笑,婉君表妹的由來卻是歷史悠久。1965年李行導演的國語片《婉君表妹》改編自言情小說教母瓊瑤的短篇小說《追尋》,講述的就是婉君表妹與三位表哥糾纏不清的愛情關係,及後表哥們各有大志,紛紛斬斷與婉君表妹的情絲,不是考上大學就是入伍為國效忠。留下表妹獨守空幃,就是電影的結局。
除了國語片外,上個世紀香港粵語片時代就有不計其數的表妹與表哥相戀的電影面世,總是離不開兩大模式:青梅竹馬兼有情人終成眷屬,又或「神女有心襄王無夢」式結局,例如1953年的林川導演的《玉碎花残》,白燕與梅綺兩姐妹情傾表哥張活遊,最後前者與表哥丫終於走在一起,而後者以死亡告終。若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可能會覺得表哥情傾表妹並不真實,甚至懷疑它是無中生有,僅是為了賺取觀眾的入場票大做特做的濫情戲。
然而,電影向來是取材自真實,銀幕上不斷放映,某程度能反映當時表親通婚的普遍現象,正如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通識科導師林皓賢所言:「中國的農村社會內的環境好封閉,即是人際關係也很封閉,例如村就只會認識村內的人,最多就是走去隔籬村,認識的來來去去都是同一班人,對象自然也是同一班人,當他們的第一代建立了姻親關係之後,下一代自然是表的關係,他們青梅竹馬,由細玩到大,慢慢培養感情,兩個家族會希望他們在長大後拉埋天窗,自然有一個表身份去繼續建立姻親。」
走出城市 打破通婚紐帶
從前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等同終生大事,假若表親通婚實屬雙親之命,為人子女的豈敢不從,此其一。其二,當社會環境轉變,人要跟着時代走,這種婚嫁關係自然也不可倖免。「以前農村社會封閉,不止中國,甚至西方都有姻親通婚,自從工業革命之後,人的流動性提高了,另外,特別是進入現代時,即1920世紀開始,人懂得周圍走,不再局限於自己的社區,例如耕田的不再只是耕田,而是開始走出城市,開始多了工作機會,見識多了,人際關係網絡亦因此擴闊,從前只會在親族裏尋找伴侶,現在,在外面的世界如工作環境、學校環境都容易找到伴侶的時候,這種關係的紐帶就會開始打破。但其實都仍然有表親關係通婚。」
社會走向現代化的時候,醫學進步也許為這種婚嫁關係提供了另一個向度。
假如結婚單純為了繁殖下一代,成就家族開枝散葉的偉大使命,表親婚姻就注定要接受現代醫學的考驗。正如家庭醫生關嘉美所言,表兄妹純粹結婚根本沒有問題,關鍵在於繁殖這兩個字:「在三代之內繁殖下一代就是近親繁殖。近親繁殖所衍生的問題是不好或隱性基因會顯露出來,下一代可能會因此而有遺傳病、先天性缺陷、或者身體都會較弱,按照這個情況,下一代會不健康,以及不利於生存,甚至在社會競爭,因為我們知道自然界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如果下一代比別人弱,競爭力相對下降。因此,純粹從繁殖角度來看,這就不是一個適合的決定。」
也是由於醫學角度的介入,難怪有些地方因着這個旗號禁止表親之間通婚,如中國及台灣,就有立法禁止表親通婚,甚至把這種無效婚姻擴大,正是因着近親繁殖對下一代有負面影響。同時林亦指出新近的研究顯示近親繁殖而來的負面影響比一般婚姻所繁殖的只是高出一個巴仙。
打從出生開始,人就生活在社會制度內,所謂的選擇從來離不開制度本身。過去的傳統社會,婚姻始終不是由個人決定,表哥和表妹或會「被迫」相愛,甚至結成夫婦,又或如《紅樓夢》的賈寶玉與林黛玉,追求自由,卻相愛很難。
在今天,現代人看似有更多的自由去選擇,或許你能不顧世俗目光,追求戀愛自由,但在捍衛自由意志的同時,又怎樣平衡它與其他東西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