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鄭保瑞坦承港產片先離棄了觀眾 「現在贖罪過程比死更難受」

撰文:劉希彤
出版:更新:

「做導演是我們的職業,不是愛好。」鄭保瑞說。很多人都話香港電影青黃不接,八、九十年代最興盛的時期,風靡整個亞洲,到九十年代末慢慢靜下來,拍戲就似變成了一個興趣班,而不是一個能賺錢的工業。導演鄭保瑞在澳門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澳廣視)的節目《導亦有道》中,便談到港產片的發展,他坦承香港電影曾經做錯,背棄了觀眾,「香港電影現在比死更難受」。

當年香港電影最風光的時期,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外埠有輸出,全亞洲都看港產片。(影片截圖)

香港電影繁盛了20多年,90年代末開始步入低潮,甚至經常有人說「香港電影已死」,鄭保瑞在澳廣視的節目《導亦有道》中,就有分享他對這議題的想法。

他提到當年的港產片曾出現過許多優秀作品,只是後來出了岔子。「無法彌補我們犯下的錯,這是因果關係,真的有做不好的地方,令觀眾覺得我們背棄了他們。」

鄭保瑞坦言香港電影曾經做錯背棄了觀眾。(影片截圖)

港產片風靡亞洲 當年主要靠賣埠
當年是香港電影最風光的時期,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外埠有輸出,全亞洲都看港產片,華語電影以香港為中心,大量出口電影到東南亞國家,尤其是有大批中國僑民聚居的地方,遠至各個西方國家的唐人街都是看香港電影。「全亞洲都看香港電影,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工業,塘水滾塘魚很難養起這麼大的工業。」

+1

當拍電影淪為興趣班
「大家以為有些電影票房收過千萬,成績很不錯,但就算是低投資的電影,其實都在蝕本。」他舉例說,最近唯一賺錢的應該是《淪落人》,因為製作預算被壓到200萬,電影確實拍得很好,但他相信陳小娟拍第二部戲,劇組工作人員都不可能收同樣的價錢。

「不能每次都求人幫忙,這樣的話電影就不是一個工業,只是興趣班,大家要求人幫忙,拍戲不計回報,就似興趣班而已,到處找人幫忙拍電影,怎會是工業?」

《逆流大叔》講述平凡中佬通過划龍舟燃起鬥志。(《逆流大叔》劇照)

曾經蜚聲國際的香港電影,這樣看來前路似乎很灰,鄭保瑞指現在拿著3000萬製作費,根本不足夠拍一部電影,拍攝一部文戲還可以,預算亦不能再壓低,但單靠香港票房又不能回本。

「假設以3000萬製作費做預算,在香港要收一億票房才不賠本,香港有幾多部戲收一億票房?《復仇者聯盟》吧,荷里活用幾十億美金拍攝的。」成本昂貴,鄭保瑞指難道大家要賣樓、賣車去拍戲?但這樣也不是一個健康的工業。

+1

古天樂賺內地錢貼香港電影
鄭保瑞提到現今香港,還有投資電影的老闆,都是真的熱愛電影,或許這是他們的本業,如果以投資角度而言,香港電影早在五年前已經停了。

「難道古天樂不知道香港電影蝕本嗎?就算《逆流大叔》都賠本的(大收$1,500萬票房),所以他不能拒絕內地電影,如果不是拍攝內地市場的電影,哪有錢拍香港電影。大家反而鬧他拍內地電影,卻不去了解香港電影市場。」

+1

「香港電影現在比死更難受」
「難道要他老人家(古天樂)把每部內地電影的片酬,都花在香港電影上?這到頭來也是去到興趣班的問題上。」鄭保瑞指出香港得700萬人,市場的確很小,這點要認命,「當年的成功是因為有輸出,大家不要誤以為當年是香港觀眾多,其實當時的電影是能賣到國外,但今時今日誰看?」

鄭保瑞指觀眾沒有必要了解這個行業背後的運作情況,但電影圈也很少人把這個真相說出來,他都坦承︰「香港電影沒有進步是事實,的確大部分都是,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先犯錯離棄了觀眾。」在最艱難的時候想修補的話,是難上加難,「犯了錯想贖罪,是從一個地獄跳去另一地獄,贖罪的過程是比死更難受,香港電影現在就是比死更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