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餓鬥室》影評:48層深坑爭食衰過地獄!震撼呈現階級差異殘酷
近年不少電影以密室作為故事的主要場景設定,透過狹小的空間,營造一份強烈而沉重的壓迫感,同時亦展現出導演在有限的空間與資源之下,如何執導一部具有劇情張力的電影。是夜觀看這部由西班牙導演Galder Gaztelu-Urrutia執導的最新作品,以一棟不同樓層的密室的設計,人類之間的猜疑,暗諷現實社會的殘酷。《饑餓鬥室》(The Platform)四面碰壁的密室空間,營造沉重的壓迫感,骨子裡道出社會的階級觀念,引起觀眾的深思。
《饑餓鬥室》片故事講述Goreng為了一張文憑,自願走進「深坑」生活半年。不久,當Goreng醒來時候,發現自己已經身處在「深坑」的第48層,與一名老囚犯一起生活。「深坑」每日會於中間的平台,從頂層運送食物至最底層,每層的囚犯需要在食物到達之時,進食自己的份量,一旦上層的囚犯一早食完所有食物,低層的囚犯就沒有食物供應,只能一直抵受饑餓,直到第二日。一個月後,Goreng醒來,卻發現自己身處在低層!在這絕境之地,他如何繼續生存,如何逃出「深坑」呢?
這類關於在密室逃生的題材電影,近年大行其道,但是最深刻印象的,莫過於1997年由加拿大導演Vincenzo Natali首部自編自導的電影《心慌方》(Cube)。故事一直發生在一個立方體的迷宮裡不同的密室空間,片中的七位角色,要想盡辦法逃出迷宮。可是迷宮危機重重,每個陷阱都可以足以致命,還記得那時在電影中心觀看時,驚心動魂,比觀看恐怖片更為心寒,確是一部十分震撼,印象亦十分難忘的驚悚電影。
《饑》片的故事從電影的預告中,大致上已經會猜想到這是一部什麼類型的電影,整部作品以「深坑」為主要的場景設定。囚犯於不同樓層生活,活在密室的空間裡,食物從中間的平台由頂層送到最低層。每一層的囚犯,每天吃着上層剩餘的食品。有幸活在上層的囚犯,可以先吃到美味的食物,不幸活在低層的,甚至連開餐的機會也沒有。
每次面對這類以驚慄元素為題材的電影,總是帶住既怕又想睇的心態觀看。一方面對於導演如何執導這題材的電影倍感興趣,但又很害怕從銀幕上看到突如其來的驚嚇情節,甚至一些駭人的場面,心情矛盾。觀看《饑》片的過程裡,以上提及的情況都有發生,當看着一堆已被樓上多層的囚犯吃剩的食物,鏡頭對焦著這堆亂七八糟的「廚餘」時,心裡已經有種反胃的感覺。加上有些突然出現的驚嚇場面,不禁也會被嚇一跳。然而,畫面上的驚慄非為嚇而嚇,骨子裡其實是道出了很多現實的寫照,不其然也會自我思考一番。
「深坑」不同樓層的設定,顯然是想藉此(由高至低)諷刺社會的階層觀念思想,展現現實的殘酷。最頂層(第0層)的廚房,比喻為社會的上流階層,追求完美,總廚師對於食品質素與廚師的要求,就算是一根頭髮,也會影響食物的質素。從第一層開始至低層,就可視作社會的中產至低下階層,深不見低的最低層,則可被暗喻為被人忽視的弱勢社群。
電影的其中一個有趣設定,是除了第0層的人之外,其餘層數的囚犯,都會在生活一定的時間之後,被送到第二層繼續生活。這個設定卻反諷「窮者越窮,富者越富」這句說話,居住過最低層的囚犯,可能會突然被送到高層生活,相反地,高層生活的囚犯,又有可能會送到低層生活,「深坑」並不是要讓囚犯一直活在同一階層裡,反而要讓所有人知道,在不同樓層裡,要面對的不同困境。
電影後段,主要講述男主角Goreng尋找逃生的方法。曾經生活過低層的他,明白在「深坑」裡所承受的抑壓,逃離是唯一的解脫。逃生的過程則不多說,然而在這段過程裡,Goreng彷似是帶領觀眾遊走不同的樓層,直到最底的一層,看盡人性的陰暗,彼此之間的誠信猜疑,呈現一份絕望之感。究竟,去到最後,有沒有逃生的出路呢?
《饑》片以血腥暴力的包裝,環環相扣的節奏,帶動着驚悚的步調,骨子裡道出了社會的寫實現象。片中的對白亦反映着很多今天社會的境況——頂層的貪婪與自私,底層的無知與惶恐,展現社會的殘酷與恐怖。在電影的結尾,導演以開放式結局收筆,「深坑」正是對照着從現實社會的陰霾,好讓觀眾有多一點的思考空間。
【本文獲「是日觀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