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映畫】高雄電影節 柏林、康城大熱短片參賽

撰文:謝雅妍
出版:更新:
出身新加坡的青年導演曾威量執導《禁止下錨》,講述越南移民工在台灣面臨的困境,獲得第66屆柏林影展奧迪最佳短片獎。(網上圖片)

對大部份愛到台灣旅行的香港人來說,對台北台南的熟悉程度分分鐘高過港九新界。那麼有沒有聽過高雄電影節?來到第16個年頭的電影節,年年精挑細選來自世界各地的經典或新作,為在地影迷帶來不同的觀影經驗,無怪乎它是台灣三大影展之一(另外兩個為金馬影展與台北電影節)。不過,有別於其餘兩者的是,高雄電影節早年已看重短片的潛力,打從2011年起,開始舉辦國際短片競賽項目,隨着幾年的發展過後,參選作品亦越見有水準。

今年的入圍作品更有不少蜚聲國際的台灣薑!

今年總共有87國共2,565部作品報名國際短片競賽,經過3個月的評選過程後,最後入圍的有72部作品,台灣本地薑當然佔最多,合共20部入圍。當中有不少更早已衝出台灣,贏得國際認同,包括柏林最佳短片獎的《禁止下錨》,入圍康城短片正式競賽的《阿尼》、釜山影展最佳亞洲短片獎《妮雅的門》、紐約翠貝卡影展最佳學生短片獎《乒乓》、台灣青春影展金獎《一直騎呀一直騎》。

 《禁止下錨》有越南移工夫妻在台灣面臨的生存困境、《阿尼》是菲律賓漁民工在高雄工作的故事、《妮雅的門》則描寫菲律賓女傭在台打工的居住環境及其內心風景、《乒乓》以女學生戀上自己的教練,觸及不倫戀的話題。各有各風景的同時,又能帶出不同的社會議題,例如移民勞工、女傭等非本地人的故事,讓觀眾認識台灣的另一面。有趣的是,原來與這些年輕新晉導演的成長背景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們有的來自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通過兩地文化的碰撞,使他們的作品多了自身與社會的自省。

《阿尼》及《妮雅的門》分別描寫在台灣生活的菲律賓漁民工及女傭,讓觀眾可欣賞台灣的另一面風景。(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