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逆戰救兵】壓軸戲逾500人參與 一個細節位出錯被逼改結局
由森米達斯(Sam Mendes)執導的《1917:逆戰救兵》(1917),電影在剛過去的第77屆金球獎上獲得戲劇類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兩大殊榮;而在下月舉行的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電影獲10項提名,是繼《JOKER小丑》(Joker)後,獲得第二多提名數的電影。電影以「一鏡到尾」為賣點,但觀眾在欣賞電影時,都會不禁問究竟導演及攝影師如何做到。
《1917:逆戰救兵》靈感來自導演祖父Albert Mendes
《1917:逆戰救兵》由森米達斯身兼導演、編劇及監製,導演當年最厲害莫過於憑《美麗有罪》(American Beauty),奪得第7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及導演兩項殊榮,沒想到在20年後,導演再次叫糊。至於今次的故事靈感來源,原來是來自導演祖父Albert Mendes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歷。導演稱:「他在1916年的冬天接獲命令,要他經過無人區向前線傳達一條訊息,而無人區佈滿薄霧,所以視野非常模糊。」《1917:逆戰救兵》就這樣誕生了。
攝影大師Roger Deakins初嘗新挑戰
《1917:逆戰救兵》的「一鏡到尾」拍攝方式一直獲許多讚許,然而要成功做到此技巧,拍攝前的預備功夫要準備充足,稍有出錯要重新開始。據攝影師Roger Deakins指,電影是由一連串的鏡頭剪輯而成,當中最長的鏡頭足足長達8分30秒。Roger Deakins續指出能夠參與這精心設計的編排,讓人非常振奮:「每個人都非常興奮,我從事攝影近30年,這次的攝影經歷是我從沒有做過的,這真的非常偉大。」
George MacKay踢爆「一鏡到尾」拍攝方式令結尾改變
在《1917:逆戰救兵》中飾演Schofield的George MacKay曾表示他投入拍攝工作足足長達7個月,而據悉,但正式拍攝時間只佔兩個月,換言之電影開拍前綵排長達5個月。雖然有5個月時間,但到正式拍攝時都難免遇上意外。George MacKay在《Tonight Show》節目上向Jimmy Fallon表示,電影的結尾原來是錯有錯著,他在綵排戰壕狂奔那幕,並沒有撞倒其他演員:「這是一個錯誤,從沒想到會有此發生。」他還表示,為了這一幕足足排練了數星期:「綵排時一直沒有被撞到,但到正式拍攝時,我卻遭撞跌,但是除非導演叫停,否則你要繼續演出。」據外媒《Vulture》一報導指出,單是這一幕就動用了500人拍攝:「現場有450名臨時演員,他們的工作只需要跑,還有50名替身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