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約死後】馬浚偉借電影安慰同路人 「抑鬱症是可以好起來」
電影《生前約死後》近日上映,馬浚偉的首部自編自導自演作品,將與母親多年抗癌的經歷搬上大銀幕,希望透過電影安慰同路人,以自身經歷告訴大家,「抑鬱症是可以好起來的,時間是最好的治療藥物,容許它去治療你。」
羅冠蘭大讚︰感受很震撼
男主角家偉因為母親去世而自怨自責,他多年來被抑鬱、驚恐所吞噬,甚至一度放棄人生,最終釋懷放下,然後重新上路。這也是馬浚偉的經歷。「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很多導演會將自身的經歷搬上銀幕,呈現最真實的感覺,令人格外有共鳴。
電影雖然上映才數天,但馬浚偉連日來舉行了多場映後座談會。資深演藝前輩羅冠蘭大讚這部電影不似出自一個導演初哥,「我覺得電影當中的一些處理很成熟,尤其是他描述抑鬱症的狀態,畫面色調用上灰和黑,灰濛濛的一片,好像透過一個望遠鏡望出去,周圍都是黑色的,只有一點白,很能描述到抑鬱症病人的狀態,曾經患過抑鬱症的,都會感同身受,當中的恐懼和沮喪,他(馬浚偉)透過燈光和鏡頭描述得很好,將生與死的課題帶到觀眾面前,我覺得這個感受很震撼。」
寫劇本期間如自挖悲痛之源
馬浚偉透過電影帶出「愛要及時」這訊息,冠蘭姐指看完之後,相信每個觀眾都會更珍惜身邊人。徐小明導演亦表示感到很驚喜,「想不到他(馬浚偉)第一部電影,可以帶給大家這麼多收穫,更想不到,你的第一部電影,就選擇這種難駕馭的題材。」
馬浚偉從6歲起,陪伴母親抗癌20年。1999年母親去世,他患上抑鬱、驚恐症,13年後,他拿起筆,想寫下一個關於母親的劇本,但每思念一次痛一次,每落一次筆都是對母親的思念,每句對白都是母子間未完成的對話。在無數次的落筆,挖開傷疤,嚎哭不止,在收起劇本的循環中,他花了5年時間才將《生前約死後》的舞台劇劇本完成,而隨即他又將劇本搬上銀幕,讓更多仍困在傷痛中的同路人知道,總有一天可以走出來。馬浚偉執筆寫下自己和母親的故事,他讓自己面對內心最深的傷痛,與自己對話,這是一個治療的過程。
曾經那個困在喪母傷痛中的馬浚偉,只剩下軀殼,即使拍攝喜劇,對着鏡頭只能展示出沒有靈魂的假笑,但已經走出陰霾的他,現在積極地過着自己的人生,經常掛着由心出發的笑容。「如果你心痛,就由它痛;想哭,就任它哭吧!」電影中母親阿梅對家偉說,馬浚偉也希望觀眾可以透過眼淚將內心的情感抒發出來,他說:「千萬不要將情緒抑壓在心裏,尤其是現在的社會氣氛,我知道很多朋友都很傷心很難過,我好希望他們容許自己哭一場,將情感釋放出來,迎接明天的來臨,我哋相信明天會更好。」
《01最賞睇娛樂大獎》即日起至12月24日接受投票喇,仲可以參加勁抽雙重獎,隨時贏旗艦手機11 Pro Max、Dyson風筒、01積分等,總值超過7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