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掃毒講到無間道!論千禧年後警匪片:原來那些年,警察仲有得揀
《掃毒2天地對決》(以下簡稱《掃毒2》)在內地上映一周便吸了近7億的票房,發揮超常。相比於3億收爐的《追龍2》,《掃毒2》顯然更沾了些檔期幸運的光。儘管同樣薄弱的劇情、同樣跟前作幾乎沒有任何關聯,邱禮濤的功架還是王晶遠無法企及的。
6年前,陳木勝導演的《掃毒》中,阿天(劉青雲飾)要在子偉(張家輝飾)和阿秋(古天樂飾)兩兄弟中選擇一個帶走,另一個則要被推進池塘餵鱷魚。至少,警察仲有得揀。而邱禮濤的《掃毒2》中,林正風(苗僑偉飾)看着餘順天(劉德華飾)和地藏(古天樂飾)兩個人在地鐵裡同歸於盡。警方全程陪玩,沒有劇情推動力,更加冇得揀。這點狠,是熟悉的港味。
按圖看更多《掃毒2》精彩劇照▼
2017年,《拆彈專家》、《殺破狼.貪狼》取得票房口碑雙豐收,同年《追龍》上映,收穫5.77億票房,內地觀眾開始對王晶刮目相看,對港片重拾信心。2018年,莊文強執導的《無雙》以12.7億票房橫掃國慶檔。今年,林德祿的《P風暴》再次大幅度刷新該系列的票房紀錄,而《掃毒2天地對決》、《追龍2》儘管不算突出,亦維持了港片一貫的品質。近三年的港式警匪片,還是給略顯貧瘠的中國電影帶來了一些東西。
香港故事,回到香港
適度返祖,是近三年港式警匪片創作的最大特點。這還是要從那部被說爛了的《無間道》(2002)講起。
劉偉強、麥兆輝執導的《無間道》是當時香港電影低潮期的救市之作。這些年《無間道》對警匪片創作產生巨大影響的根源之一,在於它扭轉了傳統香港警匪片的創作取向。《無間道》的成功根源,是對人性深度的挖掘,這種內向性、縱深挖掘,在2012年梁樂民、陸劍青的《寒戰》中得到了一定的繼承。
如果說《無間道》還是囿於江湖,探討臥底的身份焦慮,那麼《寒戰》系列已經轉向廟堂,更偏移於高層內部的政治權力鬥爭。兩種取向,卻殊途同歸。
《無間道》和10年後《寒戰》系列,包括《竊聽風雲》系列均將香港警匪片代入一種製作精緻、邏輯嚴密、節制、克制、寫實的氣質中。動作場面追求遵循真實生活邏輯,主人公再也沒有打不完的子彈。人物角色不再是擺在明面上簡單粗暴的仇恨,而是懸念叢生的心理暗戰。總而言之,呈現出一種冷清自持的風格。
而邱禮濤的《掃毒2》和王晶的《追龍》系列,均將港式警匪片拉回到港片黃金時代的「B級片美學」時代——沒有克制,只有粗暴、非理性的癲狂和過火。
《掃毒2》中最精彩的部分是高潮,終極對決的雙雄開車穿越香港街頭的擁擠人潮,直接駛進中環地鐵站,飛車撞地鐵,直至同歸於盡。這樣十分極端的設置在《拆彈專家》中也有表現,一處是年輕的警察在哭喊中瞬間被炸成碎片,一處是整個將警匪對決搬進香港地標紅磡隧道。
這符合傳統港片的特色——極致化。創作者想法天馬行空、無所不能、敢想敢做,講究追車、槍戰、爆炸等複雜而眼花繚亂的動作場面調度給觀眾帶來的超爽體驗。另外,像《掃毒2》中直白的墜樓、吸毒、斷肢、針管、血腥、裸露等場面,亦是港片粗糙凌厲的視覺衝擊力的一種體現。
另一個返祖的特點,是世俗化。不側重都市、國際化,而側重市井氣。
香港電影港味的重要特點,絕對離不開——食。無論是像《天水圍的日與夜》、《桃姐》這樣的文藝片,還是警匪片、犯罪片等類型電影,港味美學絕對離不開飲食文化。無論是茶餐廳、大排檔還是買夜宵、黑幫大佬生日P,食飯這樣日常生活的體驗往往融入到電影敘事和人物塑造中。這一點在《追龍》系列都有比較好的體現。
這樣的香港故事,這樣的警匪片,與林超賢、陳可辛等北上後的導演,用港片經驗融合了內地市場需求而創作的策略完全不同。香港警匪故事,開始回到香港。
職業化與社會學
警察、黑幫、兄弟結盟、反目成仇、天台對峙、街頭喋血……諸多慣用的老套劇情是香港類型片的創作成規,也是香港電影的獨特味道。這些重複性的敘事元素,已經是粵語區的觀眾自我文化認同的一部分。但對內地廣大受眾而言,卻容易產生審美疲勞。
槍戰類型電影發展到今天,無論製作如何升級,也已經沒有多少元素可以引來新的奇觀與驚嘆,因而部分港片將創意轉向了職業化。比如《拆彈專家》和《無雙》。
《拆彈專家》聚焦的是職業排爆警察,雖然這樣的身份設置在警匪片中也是老生常談,但卻更容易因這樣的獨特設定,屢屢製造命懸一線的緊張感。
《無雙》中用一系列一氣呵成的運鏡和後期剪輯將製作假鈔的流程講得事無鉅細,達到了一種「藝術創作」的程度,與主角的形象相契合。
當類型意識越強的時候,電影才會越來越強調人物職業的專業性,這個專業性是最好看的。比如假美鈔的印製過程、比如鑑畫、比如如何判斷炸彈,如何具體分析而拆除炸彈,這些提供了直觀、具體、新鮮的衝擊力。
經典的香港警匪片中,多少觸及一些社會學底色。近年的香港警匪片儘管更注重凸顯政治冷感,但也多少夾帶私貨。
《P風暴》中的一段對白比較經典。《P風暴》中專業坐牢的阿祿(張繼聰飾)對陸志廉(古天樂飾)說:
「經常有好多人問我,阿祿,做黑手好嗎?賬是這麼算的,在外面租一間房也要三千塊錢一個月了,還不算水電煤氣,去茶餐廳,吃個飯最少也要五十塊了,在這裡住宿免費,一個月差不多能省一萬呢。就算頭疼腦熱,也不用在急診室排隊排死你,所以我對年輕人說呢,存首付買樓,蠢。輪侯公屋,浪費精神,不要了。坐牢,才是香港年輕人的唯一出路。」
影片中的這段台詞,竟讓人無從反駁。
港式警匪片有兩種敘事路線,其一往往從男主角的發家軌跡講起,如《跛豪》、《追龍》等,一般與香港歷史進程息息相關,或多用隱喻進行指涉。其二則是在作為富豪的男主人公展開敘事,忽略發跡史,如《追龍2》。梟雄們總做着Gatsby的夢,銀紙滿天飛的鏡頭也時而出現,但他們卻往往迎來頗具宿命意味的悲情結局。
社會學指向更是邱禮濤電影的一點底色。《拆彈專家》和《掃毒2》中嘗試將罪案結果與普通民眾的生活相關聯,因而匪徒的動作場面往往設計在具有香港地標性建築的地方,表達一種犯罪問題滲入日常生活的恐懼感。
港片的無力
拋開上述優點,當下的香港電影創作有幾大掣肘。最明顯的是,看來看去都是「又係你呀?」後繼無人,未來堪憂。
經常在不同警匪片出現的演員,像任達華63歲了,梁家輝60歲,劉德華57歲,林家棟51歲,古天樂也48歲了。這個陣容除了在拍攝警匪題材時力不從心的問題,還有一點是觀賞性已經產生強烈的疲勞了。
試想古天樂在這3年中演了多少近似的警匪片人物,讓人頭大。
雖然各位影帝們演技確實沒話說,但卻難以突破,本質上並沒有特別驚豔的地方。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林家棟。他演配角真的是功力深厚,無論多少部警匪片,你都難以猜測他飾演的角色走向。他戲份雖然不多,但角色氣質與言行比較一致,且幾乎每部都智商在線,反倒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二,幾無作用的女性角色。
《追龍2》中,大哥龍志強的女人為其擋槍後說,「跟着你混,好玩!」一貫的王晶電影粗俗氣味。
千禧年來香港警匪片的一大轉變,是出現了刻畫較為深刻的職業女性,如杜琪峰、麥兆輝的電影中。但《掃毒2》、《追龍》系列、《P風暴》系列在女性角色上進行了回撤——女性基本上是淪為「大哥的女人」或妻子的符號,是男性的軟肋和弱點。這便導致像林嘉欣、周秀娜、衛詩雅等香港女星,不管能不能打,都局限於花瓶角色裡。
近三年的香港電影,並未像前幾年喊的港片已死,反而是保持着一定的獨立性,通過各種新舊手段,非常賣力地取悅觀眾。就這些電影的藝術表現而論,總有一個港片揮之不去的「症狀」——時好時壞,反而形成了一種均衡的、一以貫之的品質罷了。
【本文獲「影視獨舌」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dus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