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離別》是完美處女作? 導演王麗娜:盡可能呈現真實感

撰文:葉詩
出版:更新:

第43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在4月1日落下帷幕,而當中的火鳥大獎日前亦已宣布賽果,今年新增的「新秀電影競賽(華語)」共有八套作品入圍,並由著名導演兼演員姜文、影帝梁家輝,及台灣資深監製兼電影學者焦雄屏擔任評審,最後由王麗娜的《第一次的離別》獲得火鳥大獎,是本片繼東京電影節及柏林影展獲獎後再下一城。評審團高度讚揚此電影「通過離别我們清楚地看到人物的内心,以及在内心驅使下的行動。影片内容與形式高度統一。作為處女作,它近乎完美!」王麗娜導演日前接受《香港01》專訪,分享了拍攝《第一次的離別》時的點滴。

王麗娜覺得獲獎是對處女作《第一次的離別》的一份肯定,亦鼓舞了她,並讓她相信這種拍法、創作和美學是可以繼續去堅持的。(香港國際電影節提供)

劇情簡介
艾薩是新疆沙雅一個農村家庭的孩子,樸實、善良、樂觀,他的媽媽有疾病不能說話,有時候還會從走失,但無減艾薩對媽媽的愛;他一邊上學、一邊幫父親幹活、一邊照看母親。凱麗比努爾是艾薩的好朋友,兩人共同撫養著一隻小羊,從葡萄架下到美麗的胡楊林和沙漠,到處都是他們自由自在、天真爛漫的身影。在四季的流轉和不期而至的離別中,孩子們會經歷怎樣的成長,又會從中收穫什麼?

王麗娜拍攝《第一次的離別》的過程其實挺順理成章,從大學的時候學習新聞專業,快畢業時拍了一部關於留守兒童的紀錄片;畢業之後又拍了一些類似關注孩子、關注時代的紀錄片,讀完研究生之後就拍了《第一次的離別》。(電影海報)

從紀錄片到劇情片
開始拍《第一次的離別》的時候,王麗娜本來是想花十年去拍攝小孩成長的紀錄片:「在拍攝紀錄片的時候,我盡可能想呈現它的真實感,然後看事情是怎樣發生的,並不想有太多的改變,更不可能去指使他做什麼;但有時候會覺得某些事如果稍為重構或營造一點東西,帶來的力度會更大。後來我一直在思考,可能我理想的影片是紀實的,但它並不是拍攝手法的紀實。」王麗娜先進行紀錄片的拍攝,有了近60萬字的素材後,就希望把那些鮮活的台詞和散落的故事串起來,並用一部電影的方式去把它重構成一個作品,導演認為這是有意義的,就去做了!

拍攝活潑的小孩子們,總是會有難度,更何況《第一次的離別》裡的孩子都是素人,王麗娜說:「如果我覺得那個味道沒到的話,我會再拍,拍到直到我覺得差不多為止。二三十邊、三四十遍都有過,但我可能盡量有些變化,無論是調度上、場景上、或是時間段。例如今天我拍這個場景,但怎麼說都達不到我想要的效果,我可能就會放棄;然後我就會檢討自己,再構建一個環境,直到可以營造那種氛圍。」

王麗娜導演選角原因:艾薩這個孩子經歷甚豐富,有孩子氣的一面,又要承擔家庭的責任,正正是打動了導演;凱麗比努爾自由、快樂、無拘無束,她不會想別人怎麼看自己,這一刻她開心就開心,不開心就不開心,特別自由靈動。(電影劇照)

艾薩的離別經歷與自己相似
如果《第一次的離別》的主題是離別,那麼副題就是成長,導演王麗娜說:「我覺得《第一次的離別》想講述的更多是成長,一定是有經歷才能成長,恰恰這部片其實是在構建成長。」電影中的小男孩艾薩在電影裡經歷了很多場離別:「送母親到養老院時的第一場離別、送哥哥去唸書的第一場離別、送走好朋友凱麗的第一場離別、小羊走失的第一次離別⋯⋯他的生命裡經歷了無數的離別,但每一個離別都是不同層面的第一次離別,而且會帶來一些變化。」

王麗娜在選擇這三個孩子的時候,是不同的年齡階段及家庭構成。在調查研究期間了解到他們的家庭和父母有什麼樣的想法,導致最終指向不同層面的離開或是成長,這是小孩們的共通性。(陳順禎攝)

導演王麗娜分享艾薩的經歷和自己很像:「我所謂的像是我們上到了同樣的六年級,都要離開自己原來家門前的小學、離開故鄉,然後要去縣城,離開那個村莊到縣城去讀書,那時候你只能寄宿。但其實那時候你只有12歲,你不覺得自己已經長大得可以離開父母的身邊了,但是沒辦法,你要接受教育,就必須去那個地方。我覺得對我來說,那個離別其實是挺難過的。」

王麗娜說剛到縣城時其實很不習慣:「縣城更多的是那種很硬、很冰冷的一些建築,然後你要去那裡上學。換了個環境上學,同學你也不夠熟悉;你去講那些風、那些路、那些駱駝,在講這些東西的時候,同學會跟你講旋轉木馬,就是彼此的不同,所以無法跟他們對話,當時對我來說其實挺孤獨的,我覺得那種孤獨感,包括對家裡的想念。」

《第一次的離別》團隊不容小覷 導演王麗娜:我有很大的自由空間

正正因為角色與王麗娜過去的經歷相像,所以才可以把離別的情感透過鏡頭細緻地傳遞出來吧。(陳順禎攝)

對故鄉的情意結
說起對故鄉新疆沙雅的情感,王麗娜陷入了回憶當中:「我一直長在那,我以前每天都躺在那個土路上。我印象中特別深的一個場景就是我們要上學,要走一段路,那段路的路邊長滿了紅柳、開滿了紅柳花,特別漂亮;然後還有沙漠,還有胡楊,偶爾還可以看到葡萄架,路邊就有掉下來的葡萄。我們當時不想走就躺在紅柳樹下面,有一輛馬車經過,他們會用維語講:『小孩,你們是不是想乘馬車?』然後我們回答是,所以我們就上了馬車,他就讓我們數他的鬍子,誰數得多,誰就可以拿到一串葡萄為獎勵。」一切是那麼的淳樸,又有那麼有電影感。

王麗娜說小時候特別喜歡與自然親密接觸的階段,到漸漸長大有自己獨立思想的時候,就有了探索遠方的慾望,想去到不同的地方看一看,甚至覺得沙雅並沒有什麼。(陳順禎攝)

長大以後總想出去走走,可是後來王麗娜發現自己還是喜歡沙雅:「那個時候我特別嚮往江南,沙雅是沙漠、遼闊的戈壁,然後就特別喜歡煙雨濛濛、有著小橋流水味道的東西,所以我很想去到那樣的地方去生活。但後來你去了那些地方、看過不同風景、感受過不同的東西之後,最後發現故鄉一早已經建構了我!就是我的童年生活、整個經歷,令我不喜歡被約束,喜歡自由自在。」家鄉對王麗娜的影響之大,以致她的第二部作品還想在新疆拍,皆因新疆有非常打動她的部份,她還是偏好於接近生活的題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