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殺.影評】香港「GG」了?用六個G的含義 道出香港悲劇

撰文:撐場來稿
出版:更新:

《G殺》是一套借驚悚劇情片主題探討香港社會議題的電影,已於3月14日上映。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更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香港本身就是一套悲劇。」(電影劇照)

「香港本身就是一套悲劇。」

我相信在各位觀影的過程中,總有一些電影是大家看不透的,《G殺》就是其中一套。它不是以一個線性的形式敘事,所以觀畢後仍然要花一段時間將這些劇情碎片一個一個拼合一起,才會大概了解整個故事。不過,即使你明白整個故事,你都未必Get到不同的「G」之間有什麼關係,或想帶出一個怎樣的主題。不過,最近上劇本課,老師說到:「其實Get到作者寫劇本時構思的主題,是不是真的那麼重要呢?還是,其實我們自己能拿走怎樣的message,才是每一個作品對我們的意義呢?」

話說回來,觀看《G殺》時,我忍不住會不停在對白或者影像裏找有關「G」的線索,第一個即時想到的就是「Girl」,因為頗明顯,從《G殺》的海報,就已經見到整套電影的中心都是圍繞着陳漢娜飾演的雨婷去發展。接着聯想到的是「港」。因為不少評論都說《G殺》是一個講香港政治現實的故事,所以一定離不開「香港」兩個字。

+3

編按:下文含劇透。

《G殺》有七個人物:不受歡迎的雨婷、患有亞氏保加症的Don仔,偽教師Markus、雨婷媽媽、雨婷爸爸龍爺、雨婷同學以泰,和性工作者李小梅。他們都象徵着香港社會上不同的人,雨婷就是「Girl」、Don 仔是「Geek」(毒L)、老師Markus是「Grownups」、龍爺是「Government」、雨婷同學是「Gentleman」、媽媽就是「Genuine」,而李小梅就是「雞」。他們的關係錯綜複雜,就好像我們香港這個那麼小的城市,人與人之間會有很多「common friend」一樣。

【↓↓↓↓↓↓編按:按圖放大看人物簡介。↓↓↓↓↓↓】

+2

說到這,我會盡量嘗試用自己僅有的智慧去解讀以上的G代表的是什麼。首先是雨婷的「Girl」。導演在《G殺》裏面,選擇了把陳漢娜的角色雨婷描繪成一個很清純的女學生,但性格卻毫不懦弱。雨婷就好像電影裏其他女角一樣,渴望得到其他人的愛。而她亦好像現代的女性,整日被社會的人評頭品足,例如比較胸圍的size、比較知名度等。但是,現代的女性就好像這三個角色一樣,縱使關係不是友好,但他們都以自己的堅毅去面對男人的背叛、拋棄,展現的是絕境中的堅強,就像片中引《茶花女》的選段:「不可小看」。

雨婷就好像電影裏其他女角一樣,渴望得到其他人的愛。(電影劇照)

用「Geek」來形容Don 仔,並不是因為他本身的亞氏保加症,而是他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人們的棋子而不察覺。他雖然表達能力沒那麼好,但他很善良,當林善的角色被欺負時,他沒有參與,反而以自己的方法為他打氣。很多人用「毒L」來稱呼 Geek,但我不喜歡這個稱呼,因為某程度上,很多「毒L」並非真的「毒」,他們是不被社會接納的結果。他們沒有出來遊行或表態,並非他們不關心社會,而是社會根本沒有給他們機會去參與。

用「Geek」來形容Don 仔,並不是因為他本身的亞氏保加症,而是他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人們的棋子而不察覺。(電影劇照)

老師Markus代表的就是偽善的成年人。現在很多「Grownup」一般都會在政治表態上選擇中立。其實並不是他們沒取態,而是他們不想面對表態帶來的代價。好像Markus,表面上滿口仁義道德,但實際上都是一個玩弄感情的人渣。他知道自己有性病,但仍然搭上雨婷和小梅,對身邊的關係毫無責任,就好像坊間評論所言:「大人明知道政府有問題,但推年輕人出去做出頭鳥,自己就在背後坐享其成。」他們會用各種理由去安慰自己的無力感,就好像老師和小梅性交時唱詩歌一樣。

表面上滿口仁義道德,但實際上都是一個玩弄感情的人渣。(電影劇照)

提到詩歌,我覺得《G殺》亦是一套罕有地對宗教作為自身救贖工具,這個說法作出質疑的電影。當警察審問老師為何要和雨婷和小梅同時有關係時,老師在激辯時說了一句:「我有帶他返教會,他們已經得到救贖!」這裏我會聯想,返教會就是否可以洗脫自己的過去?還是其實信主這個救贖,只是一個藉口,令充滿罪疚感的人類夜晚睡得舒服一點?

返教會就是否可以洗脫自己的過去?還是其實信主這個救贖,只是一個藉口,令充滿罪疚感的人類夜晚睡得舒服一點?(電影劇照)

接着,我想說的是李小梅的「雞」。在黃璐揪心的演出下,我們見證着一個由內地來港、滿腔熱誠的女人,經過香港現實環境的洗禮和旁人的道德批判後,最終走向無可避免的悲劇。特別是她最後唱《夢》一曲,特別令人心痛。當她問其實她的舞是否音樂時,她只想得到承認,她知道自己的行業不會受到尊重,但就好像以泰,縱使知道音樂沒前途也好,他也想得到父母的支持一樣。小梅就像淪落人的菲傭一樣,也有自己的夢想,但可惜的是,她的歌藝沒有得到賞識,唯有淪落風塵。在她身上,我看到的,是香港人對「非我族類」的苛刻和道德批判。人誰無過?又何必將其他人的問題放大呢?一句不留餘地的批評很容易說出口,但摧毀的,卻是當事人的聲譽與尊嚴。最後,小梅的決定正正就是對冷漠社會的控訴和展現生活的無奈,她對生命的追求,就隨着歲月的磨練,一點一點逝去。自殺是逼不得已,亦是無可避免的結局。

我相信「一國兩制」的政治隱喻,在雨婷媽媽和小梅身上已表露無遺。由媽媽在2014年確診胃癌,到龍爺五湖四海的朋友入侵林善的家,甚至將做愛和大提琴演奏放在一起,相信觀眾絕對感受到當中的含義,在這就不用畫出腸了。

李卓斌導演以一眾不同取態、性格的人物,將香港眾生相展現出來,帶出香港不可逆轉的悲劇結局。當Credits出現「GG」二字,其實導演已經對香港的未來有定論。自殺,是否香港人面對困境的唯一出路呢?正如雨婷媽媽所說,社會即使經歷時代的變遷,但大自然是永恆不變的,現在可以寄望的,就唯有閉上眼後暫時忘記現實的片刻寧靜。

後按:二刷之後,所有細節頓然開通,更加看到導演對人生、香港的種種無奈。或者人生真的如夢,一個噩夢。發完這個夢醒來後會是另一個世界。那我們在這個夢做那麼多是究竟為了什麼?無論你生前是富豪,還是乞丐,其實最後都是殊途同歸。那麼我們何必對世間的事如此執着呢?

作者簡介:小王子觀影錄

小王子觀影錄是由一個很想成為小王子的大學生成立的,並沒有驚天動地的緣由,只是希望將自己鍾意的東西分享,並從不同的交流中得到啟發,相得益彰。

作者Facebook專頁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G 殺》觀後感(含大量劇透)」​】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